很多人加入了很多学习社群,成长依然慢。
他们就更别提还能得到商业机会了。
但凡事皆有例外,我就是例外之一。
我从2016年底开始,加入了不少学习社群。
自己的成长虽不算太快,但超过90%的人是没问题的,而且我还从中得到了一些商业机会。
那为什么我就可以受益如此之大呢?
2016年年底前,我参加的付费社群,价格都很低,从一块到两百块不等。
虽然付了费学习,但是自己的成长却很慢。
现在回想起来,一方面是自身的努力不够,另一方面这些社群的质量也不咋样,自己在里面根本学不到啥东西。
那时的我,参加学习社群的话,愿意掏的钱,最多不过两百块。
直到有一次,我在朋友圈竟然看到一个朋友花了三千块,去上两天的时间管理线下课程。
自己当时觉得她疯了,心想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傻的人。
哪有什么课,值得两天交三千块。
但是,我后来发现傻的是自己。
这个朋友学成归来后,和同社群的人一起践行。很快她从熬夜党变成早起党,从凌乱派变成了整齐派,从经常在朋友圈晒吃的,变成天天晒学习打卡。
这给了我莫大的刺激,自己意识到有些贵的学习社群还是值得加入的。
2016年12月底的某一天,李海峰老师的DISC性格分析双证班在我的朋友圈刷屏。
在那之前,写作高手Frank多次在文章中提到过他。
为了了解海峰老师,我专门买了他的红宝书来看。
看完后,自己对DISC有了一定的兴趣。
随着他的课程在我的朋友圈刷屏,自己知道知识IP秋叶大叔、战隼老师都来参加F40期,萧秋水老师、剽悍一只猫、彭小六等知识IP,之前也上过海峰老师的课。
出于好奇和想要了解为什么这么多知识IP都来上这个课,我历史性地花了5800块来参加这个课程。
结果是不参加不知道,一参加吓一跳。
为什么这样说呢?
海峰老师的格局之大,快令我震掉下巴。
以前,我参加的一些线下活动,组办方提供的水不是一块钱的康师傅,就是两块钱的怡宝或农夫山泉。
但是,参加海峰老师的课,我们喝的竟然是十几块钱一瓶的依云水,还是可以海喝的那种。
对此,他说是因为我们配得上。
这是小震惊,大震惊是海峰老师送给我们的知识礼物。
在那之前,我参加的一些学习活动,有些老师连分享的PPT都不肯给。
而海峰老师不但把上课的PPT给了我们,还把他去给企业讲DISC的课程逐字稿,以及所有相关资料都给了我们。
他说自己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因为这可以帮助学员更快上手,以后到企业讲DISC完全不用担心不知道怎么讲的问题。
他的最终目的是“消灭李海峰,成就双证班”。
绝大部分的师傅,都怕教会徒弟后饿死自己。
而海峰老师的态度是,双证班的学员赶紧来消灭我吧,他希望能成就双证班的学员。
为此,他尽量不接企业的内训了,目的就是为了留更多的机会,给双证班的学员。
除此以外,海峰老师为了帮助我们成长,还专门做了很多包班:
他邀请一些知识IP来给我们讲课。内容都是定制的,质量比他们对外收费交付的还要高,而价格要比我们单独去上这些课低很多。
我先后参加了:
秋叶大叔的《新媒体》、李忠秋老师的《结构思考力》、陈旎老师的《故事的力量》、查理的《4D领导力》、琢磨先生的《幽默的艺术和技术》。
秋叶大叔的课,引导我走上了新媒体写作的道路,截止目前为止,拿过十几个奖项;
忠秋老师的课,帮助我从一个讲话、写作容易放飞自我的人,变成一个逻辑清晰的人;
陈旎老师的课,帮助我从一个被朋友批讲故事苍白无白的人,慢慢变成一个讲故事能打动别人的人;
查理的课,帮助我从一个被批没啥领导力的人,慢慢变成一个很多人心目中很有领导力的人;
琢磨先生的课,帮助我从一个幽默指数为负的人,慢慢变成一些朋友口中有趣、幽默的人。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我的成长速度超过90%的人。
自己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商业机会自然就会来了。
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涵畅找我一起去给华润高层讲DISC的课程。
这是自己之前从没想过的。
为什么她会找我呢?
涵畅参加DISC双证班的时候,我是她的助推。
我在当她们那个小组助推的时候,展现了自己专业的一面:
我给她们七仙女(全组7人都是女生),以及和她们最亲密的人解读DISC性格分析报告时,涵畅她们都惊呆了,万万没想到我的解读是那么准。
自己甚至可以从金玲暗恋的男生的报告中,判断出对方当时没有谈恋爱。
正因为我在这方面很专业,涵畅说她有机会去给华润高层讲DISC时,第一时间就想到邀请我一起去讲。
然而,想上好华润的课一点都不容易。
最棘手的是,他们给高层用的DISC测评报告,和我们在双证班用得不一样。
换做一般的DISC培训师,他们是不敢接这个单的,因为风险太高了。
但是,我相信只要肯花些时间研究,一定可以找到背后的规律。
上课前三天,收到华润高层测出来的报告后,自己就马上开始研究。
三天后,我在课上解读他们的报告时,下面的高管都说解读得很准。
课后,他们负责培训的大佬专门过来跟我说,郭老师没想到你讲得这么好,以后我们再合作。
能得到这样的夸奖,我认为自己当之无愧。
因为我当时确实下了苦功夫,来研究他们用的测评报告的规律。
由上可知,舍得花大钱进入厉害的社群,和要么不做、要做就要专业,这2点帮助我的成长速度超过90%的人。
写在最后
世界上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人生如歌,正如徐小凤唱的《每一步》那样:
曾踏过艰辛的每一步,
仍然前去,仍然闯,不理几高,
耳边的风声响,象似歌声鼓舞,
努力为要走好我每步,
行尽了许多的崎岖路,还前去,才能知境界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