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说:“原本我以为‘四十不惑’是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懂了。等到了四十岁才发现,不惑的意思其实是——你不明白的事,你都不想明白了。
你连你自己最爱的人坐对面,你可能都不能全明白。“
这个社会似乎对中年人总是不大友善——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房价暴涨的压力早已蔓延到更为年轻的90后身上;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经济下行被媒体反复写在标题上。同时,他们对中年人也不大客气,《绝望中产:手握百万依然无房可买》、《人生无力感,无可挽救的中年危机》……
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肩上的压力比标题所说的更为沉重。
然而生活早已失去曾经该有的未知和变化,按部就班的工作和事业一眼就能看到尽头,家庭亦是如此,老夫老妻的日常褪去激情剩下例行公事。外面的诱惑不减,但也没有过多冲动为此牺牲一切,毁掉这份安稳。
你突然发现,儿子和年轻的下属比自己更轻松从容地跟上变化的步伐。
生活仿佛缺少了年少时远征的激情,拖家带口也不再敢说那句“大不了从头开始”。那些年少时心心念念的人和事,渴望探索的一切,路还没走完,但你都不想明白了。在了解世界之前,你早已了解自己。
一眼到底的何止是生活,还有自己的能力。
于是我看到大部分的中年大叔继续沿着他们已知的生活轨迹走,或小有成就,更多的是碌碌无为,但也儿女成双,事业无功也无过。反正再怎样,总比年纪轻轻、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年轻过得好。
但我不敢问他们,年少的梦是否安在,也许会被他们笑我还太年轻,不切实际。我也怕得到的答案会让我失望。
直到最近,我从他们身上找到一些头绪。
罗永浩上了另一个罗胖的节目《长谈》,剥去层层外界赋予他的形象和身份,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但也固执得太理想主义。
他一度丧心病狂的拉黑了一大堆喷他的人,远超新浪设置的上限。他从来没想过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反正活到四十好几都没学好的,补也来不及了。他也经常“打脸”,以前他觉得买私人飞机就是装逼,后来出差多了,就想着要一个私人飞机。他说,在意的东西会做的特别好,不在意的东西,会做的特别差。
我不是他的粉丝,不知道他有多少惊天动地的优点长处。但总觉得这个对行业毫无经验的CEO有点不靠谱——在决策的时候,居然也会重复犯错,导致手机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过销售热度期。他还有着上层决策者不该有的优柔寡断,当公司不得不裁员时,他犹豫了很久才翻开花名册。
原本的他只要写写书,做个节目,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从一开始就无人看好,甚至连粉丝也劝他回头是岸,而他就是喜欢那种彻底辜负自己天分的天才生活态度,丢下老本行,选择在骂声之下重新开始。
创业的五年来,他还是继续犯错,但他没有停止继续他的理想主义。第一代的发布会上,别人跟他说:你还是说相声去吧,你懂个屁手机。
而现在,别人问起他对人工智能的看法,说完之后,别人跟他说:你还是做你的手机去吧,你懂个屁人工智能。
如今没人会觉得他们是外行了,但他没有停止继续下去的步伐。
他说“能够做手机是我这一生难以置信的幸运。”
那是他深知个人局限之下,却依然选择一往无前的孤勇。
这是一个中年的唐吉坷德不断实现未尽的年少梦。
也许乘风破浪都是中年大叔独有的浪漫,无论成名与否,都不影响他们追求内心不被理解的情怀。
我身边一位朋友,比老罗要普通得多的中年大叔。最近他突然宣布,要离开工作五年的老东家。
一些人表示不理解:都快四十的人,除非创业,大公司不都是一个鸟样吗?一个打工的再怎么跳,还能让你折腾出花?
他也没说什么,毕竟人到中年,离群求索本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因为那个已到中年的他,还差曾经的少年一个答案。即使得到的答案可能不尽人意,也总比弃权要好。
年轻的时候总以为,道阻且长,但也行则将至。
直到中年才发现,道阻且长,行则却未必至。
但我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