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啥时候起,和我说上几句话的人都会说“你真幽默啊”,“你太搞笑了”,“和你在一起很亲切”。
这样的话自然是人人爱听的,我也不例外。做个有趣的人,可是我的追求啊。要知道Interesting, 可是老外对一个人能不能做朋友的很重要的评判标准了。
我有时不禁仔细想想,我这样一个从学生时代就被同学一路嘲讽长大的人,又经历了很长的一段自卑抑郁的日子,是怎么变成一个别人眼里有趣的人的呢? 也许这中间的经验之谈,没准可以写本《怎么变得更有趣》这样的畅销书了。
今天我发现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学会比较生动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就拿今天下午去帮一个新讲师磨课中遇到的一件小事举例。课程结束的时候,按惯例是有个毛线团活动的。每个人说一下感受,抓住毛线一段,然后把线团抛给另一个,依次下去,最后形成一个有连接的网络。然后,需要把这一刻拍合影照。可是我们都在网络里,没有多余的人来拍照怎么办呢?
我就用一只手掏出手机,一边使足力气往后仰着,椅子几乎快往后摔倒,一边说道“那我就用这种极不舒服的姿势来拍吧”。当我说到“极不舒服”几个字的时候,可能我的表情语气也是神同步的,所以大家都在笑,说“你好逗啊,你怎么这么亲切啊”。
其实我只是如实的说出我那样做的感受,并且肢体语言和表情还有话语同步,就达到了让人觉得有趣的效果,这其实不难吧。
那么我观察一下,大部分人是怎样的呢。有的不舒服就憋着不说出来的,有的说出来了但是表情不同步,让人感觉不到真的是不舒服,甚至可能觉得这人是在抱怨还是矫情。
再举一个例子。之前有次游戏力课程的群里,两位讲师为了一点意见的不同就说着说着大脑盖子打开了,群里一时剑拔弩张,群主拿出正面管教工具提醒也没用(请不要笑,讲师也是人,也会有无意识犯错的时候[偷笑])。我在群里说了两句,具体的记不得了,大致是这样的“别看她们现在这样互掐,没准不打不相识,见面后特别看对眼也说不准" 然后其中一位当事人讲师被点醒了,说她们的确本来认识。我又说“唉,你们这样相爱相杀的斗法,看得我们心都在抖,午饭也没吃,回头上课了得请我吃饭啊”,加了个表示受惊的表情包。然后,然后,毕竟是讲师啊,就一笑泯恩仇啦。
回头复盘场景,想想为什么我这么开玩笑的两句就管用了呢。其实也是如实生动说出了感受,而不是说教讲道理。感受,感受,感受,重要的东西必须说三遍,表达感受是让人迅速产生感情连接拉近距离的好办法,有了连接,你说什么别人才可能会听进去。但是前提是一致,说出的感受必须和心里想的,还有肢体语言体现的一致,这就是一致性表达的重要。
这种一致性表达对于孩子的吸引力远胜于大人。不信?看看外教老师生动夸张的肢体语言对孩子的吸引力有多大就知道了。
所以想变得有趣,最简单入手的一个招式就是“一致性表达”。不要问我是怎么练出来的,那是无数次在小区群里被吃瓜群众冷落或“踢馆”中修炼悟到的。当然,我还有好多其他招术,如果这最简单的第一招受欢迎的话,我会继续分享其余的招术。如果这篇文章也受到冷落的话,我就用刚才说到的一致性表达的方法发个对应的表情包(胸口塞了马桶拔子的那张),说“我好心塞啊”[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