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家有不懂规矩的熊孩子,真的很头疼!
家有熊孩子捣蛋,的确很让人头疼。他们有时会为了得不到自己心爱的玩具而嚎啕大哭几小时,他们也会在吃饭的时候把饭菜洒得满桌子都是,还会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而打伤、咬伤别的小朋友……于是,不少家长每天都活在担惊受怕中,真的不知道明天熊孩子们还会闯出什么祸来,让自己不得不去收拾烂摊子……
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究竟该培养孩子哪些规矩?为什么孩子没有规则意识、又完全不听家长的话,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我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懂得规矩呢?
2
家长不停地讲道理,为什么孩子一直不肯听?
要让孩子能懂规矩,我们首先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家长不停地讲道理,可孩子却一直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首先,是由于孩子的年龄小,导致家长的部分教育话语听不懂。美国儿童行为研究学者罗特鲍姆(Rothbaum)教授指出,当孩子到了一岁开始,他的各方面行动能力已开始飞速发展,但是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发展得就相对迟缓,用一句大白话来形容,就是“行动走在脑子前面”,他们说话和表达能力有限,只能听得懂部分语言,这就使孩子学习规则、明白规矩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另外,孩子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看见没见过的事物,最先反应就是想得到它;遇到没做过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去尝试一下……这种好奇心驱使他们很少考虑这么做究竟可不可以,也很少考虑到自己这么做会不会干扰到别人。这也是他们缺乏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之一。
还有一个不得不引起我们重视的原因,就是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让他们变得有恃无恐,以自我为中心,对家人缺乏尊重,对周围的人和事也缺乏责任心,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安排与教导。所以,这样的孩子,行为方式都比较我行我素,不愿意被各种行为标准束缚。这也是很多家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3
上小学之前,孩子不掌握这些“规矩”,容易成为“不受欢迎”的人!
当我们弄清了孩子没有规矩的大致原因以后,就必须要了解学龄前阶段,孩子应该掌握哪些“规矩”,便于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在这里,我为大家列出了几项学龄前儿童需要掌握的规矩,以供参考——
第一,行为举止的规矩。不能说脏话、粗俗的话,行为不能暴力、有攻击性。在行为举止上,要做到讲道理、讲文明、懂礼仪,遇事要冷静、理性而不冲动。
第二,物品整理的规矩。学会自己整理和摆放玩具和文具,每次玩完之后要自己收拾,从哪里拿的东西要放回到哪里去,保持活动环境的整洁。
第三,先来后到的规矩。对于公共的物品,谁先拿到谁先玩、谁先用,后来者需要等待,不能插队、不能抢夺。
第四,互不干扰的规矩。不能随便打断别人讲话,也不能随意打扰别人做事情,除非是很重要的事情。如果自己被别人打扰了,可以善意地提醒。学会尊重别人,学会换位思考。
第五,自我服务的规矩。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除非是遇到困难了可以求助别人,并在别人帮助自己的时候,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六,对待错误的规矩。自己做错了事情,一定要诚实面对,勇敢、主动承认错误;而当别人对自己做了错事,你也有权利要求别人向自己道歉,懂得保护和维护自己的权益,并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的错误。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学龄前孩子应该掌握的各项规矩,家长需要在孩子上学前加以培养和训练。
4
培养规则意识,你不能不知道的几个教育方法!
说到对规则意识的具体培养问题,我们需要怎么做、怎么说呢?
在“怎么做”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家长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给孩子做规矩,避免出现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与孩子在观点面前应该是平等的,谁对的就听谁的,在做规矩问题上,家长对孩子的这种尊重要落到实处,这样孩子才不会对你的要求和教育感到反感,甚至对着干。
第二,要给孩子做有限的选择。所谓“有限的选择”,就是给孩子做选择题。家长可以把孩子必须要做的事情作为需要掌握的规则,在这个范围内,孩子可以有几个选择方向,而无论孩子如何选择,都会在这个规则里面,这样,他们就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规则并形成了习惯。举个例子,比如你希望孩子不要在客厅里跑来跑去,可以对孩子说:“你是想和我一起来画画,还是看一本故事书呢?”这种多选一的做法,避免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漫无目的地自由选择,从而因此失去控制。
第三,家长要做好遵守规则的表率。在平时,家长要注意自己在家是否也一样遵守各种规则:在家里,是否按时作息、是否讲究卫生、是否礼貌用语、是否尊敬长辈……在外,是否遵守交通规则、是否在旅游景点讲公德讲秩序……家长要用自身严谨的一言一行,去正面影响孩子,一个行动胜过万语千言。
第四,培养和训练执行规则的技能要领。在孩子执行各种规则前,家长需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训练,比如怎么说礼貌用语、培养自理能力、如何解决特定的问题等,这样,孩子在拥有了规则意识以后,也能拥有执行规则的能力。
第五,适当运用“自然后果法”,帮助孩子知道规则的重要性。当孩子不愿意遵守规则的时候,家长大可不必棍棒相加,可以在合适的时候,让孩子尝尝违规的后果。比如,不好好吃饭的话,时间到了就收碗筷,后果就是饿着肚子。用这种适度的后果让孩子慢慢感悟到不遵守规则要付出什么代价,这样一来,他们就会慢慢变得通情达理、自我约束了。
5
让孩子懂规矩,你可以这么“说”!
在“怎么说”方面,我们也需要注意几个要点:
第一,一定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说明规则,说得越具体越好。家长不要简单地对孩子下命令,应该和他们讲清楚为什么定下这个规则、怎么才能更好地执行规则、控制好自己的行为。在讲的时候要用具体而简单的词汇和简短的句子来表述,语速可适当放慢。就比如关于整理玩具,你要说“把玩具放进玩具箱里”,而不是简单地说“把房间收拾干净”。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需要给出具体而明确的指令,便于他们理解和操作。
第二,用建议、商量的语气提出要求。在给孩子制定规则的时候,也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可以用一些建议和商量的语气对孩子提出遵守规则的要求,比如可以这么说:“我有个好主意,我们先把玩具收拾好,再一起下楼去玩儿,好吗?”这种建议的口气更能让孩子合作,因为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而没有命令。
第三,告诉孩子“可以这么做……”,少用“不”字句。讲规则的时候,家长多用引导和暗示的句子,让孩子在“可以这么做……”的话语引导下,慢慢地照着做;尽量不用“你不可以这么做……”的句子来给孩子打预防针,这样不但不会令孩子引起重视,反而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越不让做的事情就越想去尝试一下,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我们很清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在让孩子“成方”、“成圆”的背后,是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技巧的。在学会一项规则之前,你可能要不断地反复教、反复强调,有时候还要忍受孩子重复犯同样的错误……但无论如何,你都要冷静、耐心,因为他们还只是个孩子,必要的时候,请放慢脚步等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