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的会听到家长讲,我的孩子什么时候能听话就好了,什么时候我的孩子能主动学习我就烧高香了,什么时候我的孩子能不这么调皮就好了等等……一连串对孩子的期待,好像忘记了,我们的孩子在呱呱落地时流下的感动的泪水,忘记了孩子踉踉跄跄学步时的鼓励和拥抱,忘记了孩子咿咿呀呀学话时的激动和鼓掌,等孩子逐渐长大了,就变成了你怎么这样或那样的抱怨,恨不得自己一声令下孩子如听军令马上停止或执行某种命令,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过,如果真的给你一个任由你摆布和服从命令的娃,它可能只是个布娃娃或机器人你还要吗?可能很多家长会说那我不要了,为什么呢?因为布娃娃和机器人虽然可以任由你摆布却是没有感情的,那再想想我开头说的那些话,是不是很多家长都想把我们的孩子变成机器人?这一刻很多家长又会说不是啊,我只是希望他更好一些……
的确,我们每位家长满口的爱孩子,我这是为你好,可是到了对待孩子的时候,却感受不到爱意,有时语言的伤害比刀子还厉害,学过《原生家庭》对生活的影响才知道,父母给孩子的爱大部分都是从上一代传下来的,想一想自己打孩子骂孩子的方式是否与自己被打被骂的方式及其类似呢?每个孩子出生都是自带光芒的自信满棚,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可是几年后怎么就差别那么大呢?有的阳光积极、有的胆小怕人,还有的根本不能受到任何打击或批评,也有想要的东西得不到就倒地打滚,还可能有时候自己心情不好都会对孩子发火或暴打一顿,莫名其妙的感觉,骂完打完又开始自责,其实这些都不是自己想这样的,只是控制不住……又给自己找了一个完美借口。
那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成长过程及发育特点才能有效的去引导和教育孩子,如果听过李玫谨教授的课就知道,培养孩子的三个关键期:0~3岁的心理萌芽关键期,3~6岁的人格形成及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还有6~12岁(小学阶段)矫正期,如果错过了这几个关键期,那后面的教育如果家庭和学校都管不了,那就只能送劳教所了……可能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也有家长焦头烂额却不知所措,学了个体心理学才知道,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看见,都在寻找自己的价值感,如果被父母忽略,那么他将会找出各种理由或问题来求关注,或许是有意或许是无意,也可能是潜意识的,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或那样令父母头痛的问题出现,只有被父母关注的那一刻,他才有存在感。
哪既然是这样我们应该怎样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呢?内驱力就是孩子自愿自发的去做某件事情,这就要看孩子的兴趣和我们家长的引导,如何让孩子知道他为什么要去做?我在没有接触STEAM教育之前,给孩子报兴趣班都是没什么要求一是孩子喜欢,二是看对孩子以后有什么用处,比如说演讲啊、美术啊、书法啊、舞蹈啊等等,可是后来才发现,有些班报了孩子学着学着就不学了,硬逼着去又会哭天喊地的,到头来觉得什么都学的一般般,片浪费了不说,还把自己忙的昏天暗地。
其实,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和特长的,要靠我们有一双慧眼去发现他们的优点,平时多观察孩子的表现,当孩子能够安静下来很投入很喜悦的做一件事的时候,也就是孩子的兴趣,光有兴趣还不行,还要持久性,那该怎么引导呢?就是孩子做的这件事让他找到自己的的成就感,从失败再到成功的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一次次经验到的,而不是因为受到父母或老师的表扬而得到的,当然表扬有时确实可以鼓励孩子进步,有时也不可多用,而是有区分的用,在表扬的时候去感受,我们是为了满足自己还是满足孩子?比如:如果夸孩子是为了他下次表现更好,那就是为了自己,如果是真的看到孩子哪方面的进步就具体说出来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优点,那就是为了孩子,我们很多时候似乎忘了表扬的初心,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就变成了孩子眼中的期待,没有表扬我就没动力,有表扬就马上做好,那多年以后孩子因为我们表扬话而去努力,却发现到头来并不是自己想要的时候会更加大失所望,比如,孩子努力把考上好的初中就好了,再拼三年考上大学就好了,谁知道当孩子真的以为考上大学就轻松了,等毕业了就好了,其实毕业了才是人生的开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