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思路
章节思路写在文章开头,是因为每一节之间都有很强的联系,带着每一节的问题去学比较容易接受知识点
7.1贝叶斯决策论
—— 从贝叶斯决策出发,需要求出 P(c|x) 来得到贝叶斯最优分类器
—— 但是,P(c|x)又需要求出P(x|c),因为其涉及属性联合概率,难以用频率来估计
7.2极大似然法
—— 直接把 P(x|c) 当成确定的概率分布形式,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求解分布参数来求解 P(x|c)
—— 但是,准确度依赖于分布猜测
7.3朴素贝叶斯分类器——7.5贝叶斯网
—— 通过假设样本属性条件的关系再进行求解 P(x|c)
7.6EM算法
—— 假设样本有未观测到的属性,用EM算法可以求解极大似然估计(7.3)
7.1贝叶斯决策论
贝叶斯决策论:基于相关概率和误判损失来选择最优的类别标记
以多分类任务为例:
误判损失:将样本 x 的真实标记 c 分类错产生的损失
对于每个样本我们都希望预判损失小,即选择让其损失最小的类别标记
当其误判损失是0/1损失函数,则可更新上式
相关概率:联合概率分布 P(x,c)
直接建模 P(c|x) 来预测 c 是“判别式模型”,而我们在这是通过对联合概率分布 P(x,c) 建模再获得 P(c|x) ,即“生成式模型”
P(c) —— 先验概率,各类别样本的占样本空间比例,可以频率估计
P(x) —— 证据因子,给定样本后是固定不变的,不需要求
P(x|c) —— 条件概率,涉及x所有属性的联合概率,难以频率估计,以下7.2—7.5为求其解
7.2极大似然估计
P(x|c) 难以求出,我们就将其假定为某种确定的概率分布形式,再基于训练样本对概率分布进行参数估计
参数估计的两种方案:
频率学派:“客观性”
认为参数虽然未知,但却是客观存在的确定值,可通过优化似然函数等准则来确定参数值;
贝叶斯学派:主观性
认为参数是未观察到的随机变量,其本身也可以有分布,因此可假定参数服从一个先验分布,然后基于观测到的数据来计算参数的后验分布
极大似然估计(MLE)——频率学派
极大似然估计其实就是在参数的取值中,找到能使数据出现“可能性”最大的值。
特点:准确性严重依赖于所假设的概率分布形式是否符合潜在的真实数
可以使用sklearn进行测试,下面例子正是在手写数字的方面,多项式分布更为合适
结果分别为0.8069281956050759、0.8241736304549674、0.8703497369235531
7.3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属性条件独立性假设:每个属性独立对分类结果发生影响
我们采用“属性条件独立性假设”来缓解求属性联合概率 P(x|c) 的难度
计算概率:
特点:
属性条件独立性假设现实中往往很难实现
7.4半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独依赖假设:每个属性在类别外最多仅依赖一个其他属性
属性条件独立性假设往往很难实现,我们对其进行一定程度放松,P(x|c) 变为 P(x|c,pa)
计算概率:
P(x|c,pa) 需要确定每个属性的父属性,不同做法产生不同的独依赖分类器
SPODE:假设所有属性都依赖于同一个属性(超父)
TAN:最大带权生成树算法基础上将依赖关系构建为树形结构,保留强相关属性依赖性
AODE:每个属性构建SPODE并集成,无需模型选择
特点:
若训练数据非常充分,泛化性能能有可能提升;但在有限样本条件下,则又会陷入估计高阶联合概率的泥沼
7.5贝叶斯网
贝叶斯网B:结构G(有向无环图)+ 参数θ(条件概率表)
贝叶斯网(信念网):它借助有向图来刻画属性之间的依赖关系,并使用条件概率表来描述属性的联合概率分布
其中结构G有以下多中依赖关系(包括同父、V型、顺序结构),为了直观地分析有向图变量间条件独立性,使用“有向分离”转换为道德图
学习:求解结构G和参数θ
定义评分函数评估贝叶斯网与训练数据的契合程度,寻找结构最优的贝叶斯网B
评估
评分函数:基于信息论准则,即找到一个能以最短编码长度描述训练数据的模型(包括描述网络和编码数据)
第一项表示贝叶斯网B所需编码位数;第二项表示贝叶斯网B所在概率分布的描述好坏
寻找
1(关键)用贪心法和约束网络结构可以有限时间搜索结构G的最优近似解,第一项就为固定值
2 最小化评分函数即等价于对参数θ的极大似然估计,可以通过经验估计求解
推断:通过已知变量观测值推断待查询变量
直接根据贝叶斯网定义的联合概率分布来精确计算后验概率是NP难问题,所以我们借助“近似推断”,在有限时间内求得近似解,常用吉布斯采样完成
吉布斯采样:
吉布斯采样是随机采样方法,其样本有效是因为使用马尔可夫链获取样本
马尔科夫链最终收敛至平稳分布就是我们采样的目标分布P(Q=q|E=e)
算法:
算法大致有以下步骤
1 对Q所有变量取值q进行随机赋值
2 迭代T次
2.1 除了所求的变量取值 q1,使用其他所有变量取值,通过贝叶斯网,更新 q1
2.2 若更新 q1 后的Q=符合我们预测,np 加 1
3 得到 np 和 T,计算 P(Q=q|E=e)
特点:
收敛速度慢、出现极端概率会错误估计
7.6EM算法
有些样本的属性变量是未观测到,即存在“隐变量”。对于隐变量,我们进行模型(7.2)参数估计时,可以用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求解,但EM算法更为优秀
梯度下降等优化算法
求和的项数将随着隐变量数目以指数级上升,给梯度计算带来麻烦,所以不建议用
EM算法
是常用的估计参数隐变量的利器,它是一种迭代式的方法,分为重复两个步骤直至收敛
1 期望(E步):用当前估计的参数值求隐变量的期望值并更新
2 最大化(M步):基于更新后的值,对参数极大似然估计
其中在高斯混合聚类(9.4.3)中采用EM算法更新模型参数
k均值算法(9.4.1)是EM算法思想的体现,E步骤为聚类过程,M步骤为更新类簇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