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5 华杉
有认识论才有价值观,有价值观才有端正态度,才有方法论,有方法论才有效验。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zi)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利者,蹠(zhi)之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孳孳,孜孜不倦,勤勉的意思。蹠,同跖,指盗跖,著名江洋大盗。《庄子》有记载,说他有九千人的队伍,横行天下,侵暴诸侯,驱人牛马,取人妇女,贪得忘亲,不顾父母兄弟,不祭先祖。所过之邑,大国守城,小国入保,万民苦之。
孟子说,鸡叫便起床,努力行善的人,是舜一类人物。鸡叫便起来,努力求利的人,是盗跖一类人物。要知道舜和盗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就是利和善的不同罢了。
说鸡叫便起床,一是说勤奋;二是早上起来,心念萌动,这第一个念头,是你想要的,然后从早至暮,孜孜以求。
这清早的第一个念头,是求知?是求善?是求名?是求利?就决定了你一天的行为,是圣贤还是盗贼,就此分野。
在《孟子》第一章,第一句,梁惠王就问孟子:“叟!不远千里而来,必将有利于吾国乎?”这梁惠王,就是鸡鸣即起,孜孜求利。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义利之辨,就是《孟子》的开篇,也贯穿《孟子》的始终。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到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价值观背后,又有认识问题。所以《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格物致知,要有认识,什么是义,什么是利,哪里有义,哪里有利,要有认识。像梁惠王,孜孜以求利,国家还是亡了,因为没认识,没有义的价值观,也不懂得利在哪儿。
格物致知之后,有了认识,然后才有价值观,才能端正态度——诚意正心;然后才有方法论——修身齐家;然后有效验——治国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