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又渴望被欣赏——矛盾的产生
关于怎样对待他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有人提倡“做自己,不去在意周围的目光”。也有许多人想要“成为人群中最闪耀的光”。
网上的文章会教我们不要在意他人的看法,弄出一整篇鸡汤,看完以后会恍然大悟,但再次遇到他人的否定时,依旧会很失落。
一般来说,大家都不想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但又希望能受到众人的肯定和赞扬。
从本质上讲,他人对我们的看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具有威胁性,你告诉一个人他是好样的,同样也就暗示着你也有权利评判他是糟糕的。
我们既想受到他人的赞扬,又无法接受恶劣的评,既想获得地位、声誉,又不想以他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矛盾也就此产生了,而且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无法避免这一矛盾,因为没有哪一篇文章或者某个人,说出一些有道理的话、提出些中肯的意见,就帮你解决这个严肃又复杂的问题。
“怎样对待别人的看法”是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并不是把它想明白了就能不矛盾,因为它的根源在于“你决定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会把这一问题的本质尽量介绍清楚,并提提供衡量标准。
二、两种存在方式
所有的人际交往问题,只有一个指向,就是获得幸福,获得幸福的意思就是需求得到满足,而人的需求一共分有三类:
第一类是天生的迫切的需要,比如食物和衣服,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痛苦。
第二类是天生的但并不迫切,就是性欲的满足。
第三类则既不是天生的,也并不迫切,而是由社会建构产生的,间接的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那就是追求奢华、排场、铺张、辉煌,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以这类需要也很难满足。
“在意他人的看法”就是来自第三类需求,既不是天生也并不迫切,而是由我们的精神世界投射出来的幻象,所以本质来讲只是我们追求的一种“意义”感,但这样的解释太过理性,所以我把它更加具体出来,我们称之为“精神上的需要”。
精神上的满足,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从我们自身获得快乐、幸福和满足感。这种获得满足的方式,对人的智力要求、认知要求较高。一旦我们决定以自我的标准来决定自己的价值,那么外界的评价只是微不足道的“参考数据”。
另一种是通过外界的刺激,从而达到自身的满足。也就是从他人的看法、世俗的成败标准中体验自己的价值,从道德、荣耀、名誉、声望中衡量自己的人生。
比如从童年开始,我们按照父母的安排生活,用考试成绩满足父母的期待,成年后,就会有一套成人“标准”,就像三十岁的男人,要有房、车、存款,如果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会受到周围的否定,所以就要在三十岁之前努力奋斗,达成“标准”。
无论年龄、性别、阶层、都有一套固定的“标准”,也就是通过社会认同、别人的看法来进展我们的生活,只要按照“标准”来完成我们的人生,就不用过多的思考人生走向。
因为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等于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上走着就不会迷路。
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这也就涉及到另一种存在方式,无条件的自我认可。
也就是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一切生活标准都由自己决定,永远都认为自己当下做的事情是合理的。
比如有的人就是不想结婚,就是不喜欢买房,喜欢租房,喜欢一年换一座城市。也有的人就喜欢平凡,喜欢在工薪中默默无闻的生活,也有人喜欢工作半年旅行半年,喜欢及时享乐,活在当下,不以他人的看法来衡量自己的生活。
所以他们的每一天都是为自己而活,别人的看法没有任何价值,所以他们的世界里没有所谓勾心斗角、攀比竞争、社会压力、工作、房车等等的一切,他们只需要感受生命,感受生命中的每一天。
实际上,几乎所有人都喜欢这种自由的人生,喜欢这种方式,但是我们缺乏勇气,缺乏面对他人异样眼光的勇气,缺乏独立生活的自信,缺乏和世俗抗衡的胆量。
之所以大家不承认那些自由、独立的人是对的,是因为不想承认自己是错的。只能羡慕、嫉妒他们,而自己又缺少独立的勇气。
舆论风口就在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的手中,所以尽可能诋毁那些独立又自由的人,好让大家都不去那样生活,这样就可以不去面对自己的怯懦,不敢做出改变和愚昧的事实。
这也是人性的一大特点,很有意思,明明自己过的不好,还非不想承认,对于那些真正懂生活、活明白了的人,又不断的进行诋毁,因为只要没人承认他们是对的,那我们就不会是错误的。
这就是我提供的两种生活方式
第一种,依靠自我获得快乐,依据自己的标准度过人生,相应的代价,就是孤独,无论他人怎样称赞我们,都不能为此感到高兴,同样,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否定而难过。
第二种,依照社会的轨道行驶,自然就要在世俗的评判中获得快乐,也要根据别人的看法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觉得我提供方式太极端,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个问题,本就是一条线上的两端,你要从中取个平衡,就要付出相对的代价,你做不到极端,矛盾就必然存在,你就永远也无法解决“在意别人看法”这个问题。
三、不从真正的自我中寻求快乐,而是在他人头脑里自己的表象那里寻求快乐和满足,那么,这个人是十分不幸的。
能够肯定的说,我们无法解决“不在意别人的看法”这个问题,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独立,只能选择调节,慢慢的从外在刺激转为内在的独立。
比如,受到赞扬,我依旧会感到高兴,但是绝不会为了追求别人的赞美而主动的改变自己。
受到了批评和否定,该难过还是要难过,但不会因为受到否定就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不断的坚定自己,逐渐的把更多“外化”的需求转为内心的独立。
西塞罗曾说:“如果一个人完全依赖自己,所有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自身,那么他不可能不幸福。
一个人外在越是骚动、表现出的越多,他的内在精神活动越少,一个人自身所具有的东西越多,那么他对外部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他人对于他的意义也就越小。
可以看到那些内心空虚的人,只能不断的追求别人的看法,不断的从外界寻找刺激。而内心独立的人,根本不需要谁来认可,他本身就是快乐的,无时无刻不在幸福和安宁当中。
不断的强大自己,不断的成为“你自己”,而不是永远依靠外界的评判来决定自身是否幸福、成功,这才是自我实现的涵义,这也是你存活这一世的根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