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觉得酷暑难耐,盼着立秋后天气会变得凉爽,但是暑热依旧,似乎今年的“秋老虎”格外的厉害。
老家的葡萄已经成熟好了,母亲催了好几次让回去摘葡萄,其实也是想孩子了。但凡周末或是寒暑假,只要有空我就往家跑,十天半月不回去,就觉得时间隔的很长,该回去看看了。最近也是因为手头实在有事,答应孩子周末带她回去,却拖了好几天。
葡萄树是种在院子外面的,顺着南墙往上爬,这样也是为了向阳,养分跟上了,植株长得茂盛,果子自然颗粒饱满,个个晶莹剔透。
车停在家门口,不等熄火,先按两声喇叭,母亲闻声一会儿就会出来。一下车没等进家门,领着孩子就仰着头仔细的搜寻着露在外面(每年为了防止葡萄烂掉,爸爸都会给每串葡萄套上袋子),透紫的葡萄。今年的葡萄架的太高,眼看着谗人的葡萄,也吃不到嘴里去。这时母亲真好从家里出来,手机拎着一个高高地凳子,还没等进家门,在外面就要尝尝鲜了。
眨眼功夫, 身手矫健的母亲一抬腿就踩到凳子上,接着踮起脚动作麻利的剪下一串葡萄,递给女儿。
“没打药,前两天刚下了雨,不用洗,就这样吃吧,很甜”母亲满脸宠溺的看着女儿说。
市场上买来的葡萄,放盐水里泡完,再撒上面粉冲洗干净才能吃的放心。自己种的不用洗都觉得是一尘不染。
孩子接过葡萄,一个接一个的吃着,吃的那么带劲儿,汁水都滋到衣服上,也觉得无所谓了。母亲摘着,我和女儿就坐在一旁吃,还吃的那样心安理得。吃罢,收拾工具,这才端着满满一筐葡萄跟着母亲领着女儿进了家门。
其实半个月没回来,我还是惦记那一瓮的莲藕,进了大门我就径直的往那里走去,郁郁葱葱的一大片,那一张张卯足了劲儿往上长的莲叶俨然是一顶顶大遮阳伞,孩子没见过这么大的莲叶,站在那里看的出神儿。再一把拉叶子,呀!好鲜艳的莲花,淡然绽放,不受旁边一切世态的打扰。
“太美了”我惊喜的叫道。我已经想不出更华丽的词来形容她了,我是真的喜欢她那种亭亭净植的样子。
“你看真能往上蹿,得长到屋顶去,瓮里的花都开满了,生命力很旺盛”母亲说。是呢,这就是读过周敦颐的《爱莲说》,我从此爱上莲的原因。
毕业后因为工作原因,来到离老家有七八十里地的市里,隔得不算太远,也不是很近。有孩子后隔上十来天我就要回老家看看,其实更多的是想让孩子耳濡目染,亲身体会农村淳朴的生活韵味。
城市里待久了总觉得一身的浮躁与疲惫,不如回家走走。机器轰鸣声,汽车刺耳的鸣笛声,建筑工地金属碰撞的声音……不绝于耳。乡下总是没有城市里那么喧闹,取而代之的是鸡鸣犬吠,大街上操着淳朴方言的各种叫卖声,小河流淌潺潺的水声。早上不等你醒来的公鸡打鸣声,鸟叫声;日上三竿时的蝉鸣声;晚上路灯下,三五人乘凉拉呱声;夜晚,当你入睡,躺在床上听到蟋蟀的低吟声。这样的夜晚能睡的不踏实?
早上起来,空气是蛮新鲜的,总是会有一种青草味混在空气里。我喜欢呆呆地坐着看爸爸修剪他那些花花草草,母亲忙里忙外准备早饭,孩子满院子的跑,有时会帮忙去鸡窝里捡鸡蛋,煮来吃;有时也会帮着浇花;或是玩那一堆似乎永远玩不够的沙子,只要不捣蛋,怎么开心怎么来,回家就是要放开了玩。她很快乐,心情也超级好,时不时乐的大笑。
白天会跟着姥爷去河边看老头儿们钓鱼。这些老头儿都很闲,退休后为了打发时间,三五成群的拿个马扎坐河边钓鱼,他们钓来也不是为了吃,就图个乐。女儿从那里回来总会用塑料袋拎几条小鱼,依旧很开心。
晚上她会跟着姥姥姥爷去田间地头儿的树林里抹知了猴,被蚊子叮的满身包也是乐此不疲,有时那里有跳广场舞的大妈,她就跟着人家跳上两下子,那种满足感,真是没法形容。我喜欢看她自由自在的玩闹,跑跑跳跳,有时候累了席地而坐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脏了就回家洗洗,她玩起来倒是不太在乎这些了。
我总觉得孩子就是属于大自然的,不能太拘泥于城市生活。一定要让孩子探索外面的世界,让她光着脚去感受水泥地面和泥土地的区别;让她触摸一些新鲜的事物,她也会知道新鲜的冬瓜表面是有刺的而不是像市场上卖的那么光滑;让她观察鸡下蛋,她也会彻底明白,下蛋的是母鸡,身穿花外衣是公鸡,它的功劳也很大,就是每天按时叫人们起床……所以每次回家,总觉得她又进步了一大截,无论是在认知还是语言表达能力上,她收获颇丰。回来后她会得意洋洋的告诉她的小伙伴儿们,公鸡打鸣都要仰着头,羊拉的粑粑干了以后可以放到妈妈种花的盆里去。
上学时,会因为自己出生在农村自卑,后来,有了孩子,我才明白,这是幸运的。因为城市里有农村人的梦想,农村有城市里羡慕的模样。让孩子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也是对农村人生活精神的一种传承。
农村人淳朴、奋进,他们崇尚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这里纯洁,干净,所以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是自由自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