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收到的关于阅读的问题,往往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在养成习惯的过程当中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这类问题,其实相对好回答。而我更在意的,是另一类问题。
有的朋友,已经养成阅读的习惯,也算得上勤奋,可是不断的阅读和学习之后,依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几年前的我,也是这个样子。
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底层逻辑,到底这中间缺少的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说,阅读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又是什么拉开了读书人之间的差距呢?
最近读了古典老师的新作《跃迁》,他提出的观点,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列举出四个特质,可能就是可能就是这个时代读书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最大根源。
不做时代溺水者
互联网的出现既是福音也是魔咒,信息以指数的形式爆炸,我们每个人都身处于信息的洪流之中,而有的人一不小心,就会在这洪流中溺水身亡。
在《跃迁》中,古典老师列举了三种「时代溺水者」。
第一种时代溺水者,是无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
过去,知识是内在财富,手头工作是老板给的,你只需要根据老板的要求输出知识;
今天,知识可以从外面供给,注意力却必须内在拥有,你需要调用内在注意力抓取知识。
如果你没有驯服注意力的能力,你的时间、思维会被完全打碎。
第二种时代溺水者,是无法过滤信息找不到重点的人。
你在网上看到的话,如果迅速判断真假?
如果几个人观点不同,到底该怎么办?
每天能听的课、能看的书、能做的事、能用的东西实在是无穷无尽,根本学不完,到底该学什么?
我们就是渐渐被这样的「太多」给压垮了。
第三种时代溺水者,是不理解系统无法与陌生人联机协作的人。
在一个每天海量信息涌入的不确定性时代,事实是什么不重要,也许一群人能合作解决新问题才是关键。就连物理学家霍金,都还每天通过邮件和同行沟通,你难道还在单机思考?
找到知识的源头
在《跃迁》中,古典老师以大家都在谈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来说明知识是怎样被一手一手传递,乃至误读的。
1973年诺贝尔奖得主赫伯特·西蒙发表了一篇对比国际象棋大师与新手的论文,首次提出专业技能习得的「10年定律」。
之后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了针对国际象棋大师的研究。1993年,埃里克森发表了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
这两篇论文,算是一手信息——知识的源头。
2016年,埃里克森出版《刻意练习》,他在书中强调,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并且刻意练习还和天赋、联系方式高度相关。低水平的勤奋多少小时都是没有用的。
2016年11月,学习专家爱德华多·布里塞尼奥在TED上发表了「如何在你关心的事上表现更佳?」的演讲,也重复了这个观点。
这本书和这场演讲,算是二手信息——忠实转述一手信息。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读了埃尔克森1993年发表的论文,从里边抓取了一个平均练习 1 万小时的事实,写成了《异类》。在书中他写到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为天资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 ,人和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
这个被创造出的「1万小时天才定律」,就是三手信息——为传播而简化和极端化观点的陈述。
有无数公众号、人生导师、培训师和励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解读「1万小时定律」,告诉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为一个领域的大师。
成长之旅、1万小时的诀窍、1万小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这是第四手信息——出于各种动机充满人生经验的情绪化表达。
回想一下,你的学习之路,在一二三四手信息上分别花费了多少时间?
那么,如果找到更高质量的、更接近源头的信息呢?
古典老师推荐重点关注这些一二手的信息:
- 一手研究论文,行业的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
- 行业大牛的最新沟通和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 名校的教科书,MOOC里推荐的一手资料,维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业调查报告;
- 讲述底层逻辑、质量思考比较高、略微难懂的书和文章,比如《穷查理宝典》;
- 各行业领军人物、行业大牛推荐的书单、豆列,以及在自己公众号发的文章。
当然,终极的理想,是自己能够成为知识的源头。
成为终身提问者
以往我们的学习,都是在追求「知识树」。知识树的思路,是典型的专业知识细分的学习路径。工业化时代分工高度稳定,每一个领域都相对独立、发展缓慢,一个人有机会学完一个细分领域的所有知识。沿着一棵长成的大树向上爬,这种学习路径效率最高。
但在这个高度变化、多领域跨界的时代,学习的速度跟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这是你焦虑的根源。
今天,真正串联起一个又一个知识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学海无涯,终身学习者很容易陷入为学习而学习的窘境。
你需要一棵「问题树」。
与知识树不一样,问题树依托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来展开。它包括4个方面:
- 我们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我们会遇到哪些挑战和障碍?
- 我们有什么可能的解决方案?
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
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你的知识IPO
如何让知识转化为价值?古典老师开始向商业思想大师们取经。他发现这些大师们都拥有以下三个特质
- 他们是终身提问者
- 他们是跨领域整合者
- 他们都有一整套知识IPO系统。
所谓知识IPO,就是:
- I:输入问题(Iuput a questiong),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如何设计自己的知识IPO模式呢?你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你必须要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I)
你需要提真实的问题,和搜索引擎一样,如果关键词太宽泛,问题往往无解。
你需要提高价值的问题,关键在于要与你当下的生活有联系。
你需要提能被解决的问题,放弃「如何在一周之内快速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种问题。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P)
出于认知惯性和好奇心,你还是会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资料。但不要恋战,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吗?」
第三部,输出倒逼输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
写作能把这些知识形成体系,整理成「知识晶体」。而且,这个过程能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这个动作能帮你找到下一轮更大的问题,以及更大的价值。
这个循环能持续放大,带来一轮又一轮的知识跃迁。
避免成为时代溺水者,力争回溯知识的源头,成为终身提问者,建立自己的知识 IPO 模式,这四点,可能就是这个时代读书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最大根源。
强烈推荐古典老师的这一本《跃迁》。我从中摘取的,只是书中的一小部分,这本书提供了现代人成长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