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到今年9月就要上一年级,我担心生字对孩子学习产生障碍,暑假期间,我就买了几本注音的图书让他读,意在让他多认一些字。开学家长会,老师明确、郑重地阐明阅读的重要性,并把阅读课外书排在了每日作业的第一项,于是每日阅读才正式走上了正轨。
我深知阅读的重要性,又看到老师的重视并开设了图书角,更加坚信我自己的决定,于是我还是选择继续让孩子阅读暑假以来一直读的那几本,带注音插图的《十万个为什么》。按照之前的习惯,每日我让孩子阅读一小段,读的有七八分熟练时再读给我听,并给他提一两个小问题让他回答。我一直认为这是个理想的方式,既能阅读,又能认字,一举两得。 可孩子的反应和我的预期大相径庭。他阅读的很被动,我不说读书他不会主动要求,而且阅读时很不认真,经常走神,他更多的时候会关注我在做什么。于是我开始陪着他一起阅读,有时是我看着他读,有时我俩分别读自己的书,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不那么走神了,效率有些提高,可是他依然不会主动提出读书,有时也是怨声载道。
我是班级家委会学习部的成员,本学期的首要工作就是协助郑老师组织各种阅读推广活动,为的就是加快培养孩子们的阅读素养。在郑老师的建议下,我们学习部成员于9月15日首先开展起了亲子阅读活动。我希望通过这次实践不但能获得一些培养有效亲子关系的经验,又可以让孩子对阅读产生真正的兴趣。我俩一起选择了《小飞人卡尔松》,我考虑的是这本书我小时候读过,印象很深,和他交流起来比较顺畅,孩子考虑的是这本书他听过很多遍,很喜欢里面的故事。这次阅读体验我们一直持续到10月18日,读完了三本书,每天我都在朋友圈打卡,对整个过程进行了记录。为了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我们还采用了好几种阅读方式:我读他听、他读我听、分角色朗读、读一段提个小问题。
很快我发现孩子的阅读速度有所提高,这一点我是很欣喜的。可过了差不多两周,孩子依然不会主动提出阅读,像是对待任务一样,我们的亲子共读又变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家庭作业,似乎我已经找不到能让他爱上阅读更好的办法了。直到阅读曹老师为我们做了亲子阅读的分析讲座。
曹老师是我们班的阅读课老师,也是一位亲子阅读的先行倡导者,她创办了乐读记少儿书馆,一直在开展少儿图书公益交流活动。通过和曹老师交流,我才意识到我在选择图书和阅读的目的上都带有极强的功利性。想要孩子由衷的爱上阅读,激发他的阅读兴趣这样的出发点一定是对的,可是读什么也尤为重要。一年级孩子的思维模式是直线型的,而且识字量不够,直接接触文字书,肯定就大大减少了阅读兴趣。因此,选择以图画为主,文字为辅的绘本阅读为起点就很合适。而且绘本的内容涉及童话、科普、预言、亲情、智慧、勇敢,趣味性提高的同时也能培养孩子的基础观念的形成。受到启发,我立即付诸行动。虽然家里读过的绘本不少,但我还是带着孩子去书店让他自己选了几本书,还翻箱倒柜的找出了我小时候读过的两本图画书。我们的亲子阅读要另辟新径了。
紧接着,班里开展起了百班千人共读一本书《和大人一起读》活动,目前读的是童谣,每天读两篇,不多,但有助于孩子的阅读积累,而且文字简单易懂有注音,读起来朗朗上口,配图也有趣,孩子读的轻松愉快,即便有时遇到一个绕口令需要反复适应,也是趣味大于练习,完全没有负担。很快,在郑老师和曹老师的推动下,班级图书漂流活动也启动了。每个孩子一周可以带六本绘本回家读,读什么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之前逐渐晦暗的亲子阅读仿佛被重新注入了活力,竟一下子柳暗花明了。
渐渐的,我发现我的心态平和了很多,以前我总是急于在每天那点阅读时间里获得一些成果来慰藉我自己,说明这件事并没有白做。而现在,每次读书前,我都把自己变成一个对一切事物好奇的孩子,有时我还会问孩子,这次会读到怎样的一本书呢?我们可能还会猜一猜故事内容。而且我调整了阅读方式,主要是我读,遇到文字少的我就讲,我发现和读注音书不同,孩子更专注看图画了,没有了文字的限制,他的想法有时像插上了翅膀一般让人惊喜。最近,我读到美国阅读研究专家吉姆 崔利斯的《朗读手册》,其中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鼓舞。“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很庆幸,作为母亲,我在正确的时间里做了正确的事情。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现在每次读完绘本,孩子都要求再读一遍,而且在读第二遍时,他仍然那么投入的感受和聆听,就像听第一遍一样专注。我想,这就是兴趣的种子吧。
两个月时间不长,可我的确是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一次不一样的成长。小小的亲子共读蕴含着孩子未来无限的可能,家长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质量。而且我明白了阅读同样欲速则不达,我现在应该把关注点多放在与孩子相处的这个过程里,让孩子读自己想读的书,在孩子能够独立阅读、享受阅读之前,先帮孩子在他与书籍之间建立一座桥梁,阅读的习惯会在时间的见证下慢慢培养起来的,而我要做的仅仅是陪伴和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