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解时间是什么的人,是不会珍惜时间的
信息大爆炸的当下人们其实一直都在吃着垃圾食品,这并不是吃着的人能理解的到的,因为他们已经完全沉迷其中。
那些理解的到的,最多只能说上一句:小心
这是一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这是一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他会绞一绞你的肉,有时他会让你滚一滚。
人活着本身毫无意义可言
人的一生大致是这样发展的
一:生存的问题
二:生命的价值
如果你从没有意识到人的一生有这么两个问题需要解决,那么你应该就白活一场了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
那么什么是文化属性呢
贫富、等级
当你到达一定的高度,你大致应该能看到这么一句话,规律如来、此乃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衡量一种文化的标准,需要去解决、技术、制度和文化,需要如实观照洞悉。
众生都是实际的,如果不讲个此地无银三百两,应该没有人会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众生会说跟我有啥关系?
那么洞悉了之后众生能得到什么呢
名利、金钱、你能想到的所有几乎都能实现
但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大部分人都是处于浑噩状态,也许这就是他们的一生。
天堂与地狱如果你明白了悲喜交加,应该就能明白何为天堂何为地狱
一个真正洞悉的人,大致是这样的
不昧因果者,无住无不住,无欲无不欲,如实涅槃
一个真正觉悟的人,应该要做什么呢,其实一个真正觉悟的人无做无不做
没有天降大任与私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之言语
其实俗话与常言道并不一定正确也并不一定就是大部分人理解的那种意思,就比如:朝闻得、夕死可矣,并不是早上闻道,晚上就可以死了。
觉悟的人太少,大部分人又处于盲目服从状态,就有了幸存者偏差之说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详解:这句话被排在三个“不亦”总纲之后,是《论语》的第一条。所谓“闻、见、学、行” “圣人之道”,首先要“闻其道”。道不闻,则无由“学、行”。然而,就这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熟悉的话,却经常被解释成类似“早上闻“道”,晚上死了也值得”之类的搞笑玩意。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请问:晚上才死,那中午干什么去了?当鸭子学还是当鸭子去?如果早上死,中午死,那还值得不?如果真是“早上闻“道”,晚上死了”,就算值得,也是私道,不能惠及旁人的私道,又有什么值得不值得的?
这些似是而非的解释流传千年,真把《论语》当成福音之类的玩意了,和儒家、《论语》的精神是完全背离的。
其实,“死”,不是死去的意思,而是“固守”的意思。所谓“固守”,也就是“承担”。而““朝、夕”,不是单纯的“早晨、晚上”,而应该从“天、地、人”三个角度来考察。从“天”的角度,代表了时间上的“开始、最后”,从“闻其道”开始,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地”的角度,代表了“东方、西方”,也代表了整个天下所有的地方,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从“人”的角度,最大的承担就是生死的承担,所谓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从这三方面去理解,才是真知道“朝、夕”。
原来的断句“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不对的,由于古文都没有标点,因此断句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千古以来被惯用的这个断句,就把“死”真当死给搞死了。
而从上面的分析知道,这“死”是“固守”、是“承担”,相应的断句就是“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其实,里面的“道”字是可以省略的,因为整部《论语》就是说这圣人之道和行圣人之道,省略“道”并不会影响理解,“朝闻夕死”,这更符合古汉语的语气。光“闻”不“死”,是不能行圣人之道的,只能是口头玩意,而历史上的腐儒们,最大的弊病就是光“闻”不“死”,这“死”,是“固守”、是“承担”,而要“固守”、“承担”,就必须“死心塌地”、“痴心不改”,偷心不死,是不可能行圣人之道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君子从“闻其道”开始,无论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之行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