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请苏州地方志办公室首席专家陈其弟老师为我们讲座《人民路的前世今生》。
陈主任是吴江人,八十年代初考进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是那一届古文献班二十几位优秀学子中的一员,198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从科员到处长到副主任,一直干到今年七月退休。
陈主任到市地方志工作时,我在吴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是上下级,也是好朋友。地方志的年轻人不多,自然而然就走近了,虽然学识水平我是差得很远,但是友情确实持续了四十来年。
八十年代编修地方志就像一场运动一样轰轰烈烈的,那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修志,从苏州来说,前面就是李根源修的《吴县志》了。
《吴县志》从1984年底开始,到1994年初完成,我们的任务告一段落,机构着面临着危机,我们吴县地方志办公室就被合并到了但是办公室去了,苏州市地方志同样面临困局。
其弟主任动了动脑筋,建起了苏州方志馆,将他们收集到的各种苏州地方志展示出来,收到很好的效果,由此,也保留了地方志诸位同仁的事业编制。
21世纪新一轮修志工作开始启动,苏州市因为方志馆的坚持,迅速进入状态,因此,新《苏州市志》质量上佳。
而我,则是在宦海浮沉着,十年地方志后,在党史办公室混了七年(结婚生子),2001年正遇吴县拆县分区,我阴差阳错被分到相城区教育局,滥竽充数了七年,2008年调进区政协文史委员会,总算回到文史单位。
岁月却已经蹉跎了,现在想起来还是后悔不及。在党史办、在教育局的15年,完全离开了书本,浪费大好光阴。
本来就与陈主任他们差距就大,又浪费光阴虚度岁月,现在的差距真的是云泥之别了。
陈主任讲座中,随意聊到他参与过的一些苏州文史故事,比如苏州城隍庙里的城隍为什么那么多?景德路口的城隍庙,解放后很长时间都是做了月中桂的厂房,九十年代要恢复城隍庙时,他们去地方志请教徐刚毅主任,徐主任之前是宗教局的副局长,既熟悉文史也精通宗教。徐主任就把其弟处长叫到他办公室,让他出出主意,其弟处长思考了好多天,苏州城隍庙有一段奇特的经历,虽然春申君是主城隍,但从康熙年间开始,苏州城隍是轮流做的,各个阶段的清官都有机会登上城隍宝座。
这次重修城隍庙时,其弟处长的金点子,就是选了苏州历史上十位清官做副城隍,有著名的唐朝三刺史,有周忱、况钟,等等。
相似的经历,是园区重修重元寺,园区管委会去地方志咨询了,其弟主任一查资料,确认了园区重元寺与承天寺前那个韦应物歌咏过的承天寺的渊源。
据说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报恩寺西南侧住着县官陆僧瓒,有一天在自家宅院看到了祥云朵朵,便上奏梁武帝主动要求舍宅为寺,拟寺名为“重云寺”。梁武帝一看到陆僧瓒的奏章,立马就同意了,还赐匾题名为“大梁广德重玄寺”。
那为什么会“重云寺”突然改为“重玄寺”,这倒不是梁武帝标新立异,而是这陆僧瓒的奏章在送到梁武帝的御案前,中书台抄错成“玄”。
《登重玄寺阁》唐·韦应物
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
始见吴郡大,十里郁苍苍。
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
合沓臻水陆,骈阗会四方。
俗繁节又暄,雨顺物亦康。
禽鱼各翔泳,草木遍芬芳。
于兹省甿俗,一用劝农桑。
诚知虎符忝,但恨归路长。
由承天寺又聊到张士诚的东海岛、西海岛,还有察院场、道前街、三元坊等等,都是人民路周边。
唐时的大街,宋明时的卧龙街,清代的护龙街,民国时的中正街,当代的人民路,看一条大路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细听人民路的前世今生。
明天一早还有事,今天就不啰嗦了,《唐诗三百首》二班的班长“我本楚狂人”已经写好了今天的记录发给我了,等明天孙怡老师编辑发布后,再分享给大家。
图四是陈主任今天带来的他的部分著作,图五是我赠送给学友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9月初《唐诗三百首》慢班开班时,我送出去了80本《唐诗三百首》,两周来群里打卡人都超过了80人,今天是第三周的周一,已经有59位学友打卡,势头不错。
十一开跑的中小学生必背诗二班,我准备送出去100本图五这个书,希望也能迎来开门红!
想象一下一百多人的背诗打卡队伍,跻身其中每天打卡是不是感觉很值得骄傲?
还是那句话,书不贵,情义重,我们手持相同的教材,心里会有无穷的温暖和力量: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一定要坚持!
有一位学友跟我说,以前她自己也背诗,背着背着就坚持不下去,太孤独了!在热热闹闹打掼蛋搓麻将的茫茫人海人群中,独自背诗读书的人感觉自己像个另类,格格不入。而自从找到大部队,加入读书背诗群后,一颗心才踏实下来,在这里,背诗读书才是正常,不背诗才是另类啊!
图六是园区老年人日托中心今天的一份伙食,我爸妈去常熟了,这份饭就留给我吃了!
终于知道我为什么总是减不了肥了,我爸妈俩人一顿都吃不光的饭菜,我一口气吃完了!
两点感想,一是爸妈平时的伙食不错,材料新鲜、品种多样、味道鲜美。
二是,我们生在一个好时代,居家养老完全可以实现啦!住在园区很美好!
图七图八是我们的诗经班,图九是我们的苏州诗班,有兴趣的进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