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行万里路的还有可能是邮差
圣贤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管是识人还是做事,这无疑是我们打开这个世界最有效的两种方式。甚至有一言不合的戏谑“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然而我们却忽略了“读万卷书”是在“行万里路”之前的,没有万卷书的支撑,行遍万里路也只是一个邮差。有积累才会有故事,有故事才会有共鸣,有共鸣才会有感触,这是我所一直信奉的。
在这一点上,绘画和文字还是有共通的地方的。当你的艺术修养不够或者说没有一定的积淀哪怕是基础的积累,那你很难体会到绘画或文字背后的力量。
在最初看到金善贤作者《画的力量》这本书的时候,我是充满了期待的。我很好奇作家是如何把画和力量联系在一起,并以画来实现沟通和治愈的目的的。
当我打开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出版社的确花了很多心思,不管是从封面的装帧,纸质的选择,还是内容的排版等都能让读者感受到满满的诚意。然而很抱歉,《画的力量》我只看到了画却没有感受到力量。
可能因为自己艺术修养不够,虽然看过一些关于绘画史和艺术史的书籍和资料,但毕竟都是一些入门书,深度不够。再加上自己可能真的是资质愚钝,悟性不足,很难在看到一幅名画的时候,第一时间参悟到他其中的奥秘。
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作为很多是第一次接触这些名作的普通人来说,看到书本上的缩略图,估计很难产生太多感触,更多的是随手一翻吧。
2----作者熬了一大碗鸡汤,可惜味精不够,让人觉得干巴巴的索然无味。
比如拿西方艺术史名作中的名作,委拉斯凯兹的《宫娥》为例,知道这幅画的人都知道这幅画的创作是因为委拉斯凯兹在给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画像时小公主玛格丽特突然出现,宫娥们立即上去服侍,正好整个光线都打在小公主身上,均匀地散落在每一个角落,画面便也定格在了这一刻。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世俗性呈现宫廷生活以及大胆的构图方式。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但除了小公主的高贵典雅,可能很少有人会在这幅画里看到自由,生机和活力,相反会感受到规矩,教条等。如果你对这幅画的背景知识不够了解,比如画面左端的画家就是画家本人,突然出现的小公主等,这幅画无疑会少很多乐趣。
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的表述,作者为《宫娥》配的标题是“自己也感到迷茫的日常关系”其他内容如下:
“这是一幅类似于寻找隐藏的图画的作品,10个人看就会有10个不同的视角,当看到化妆小公主在被服侍的场面,有的人会羡慕这样被尊奉的样子,有的人觉得画临摹胡的装置像猜谜语一样(画中后方镜子里映出的国王夫妇究竟是站在什么地方的呢?)科学杂志科学东亚中分析指出,画家和画布的距离是一种笔尖无论如何也触及不到的距离,有一些类似于佛洛伊德的心理学,小说逝去公主的孔雀舞中,却关注到了这幅画右边被冷落的两个侏儒,讲述了一个长相丑陋的女人的纯情爱情故事。
这就是人们以自我为中心来解释眼前所见的情况,首尔大学心理学科崔仁哲教授认为,拍照时取景不同,拍出来的风景也就不一样,人们总是以自己的情况为标准来认知事物和情况,因为与其他东西相比只要以自我的经验,关心的事或情况等积累而成的个人哲学框架,即所谓的模式,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更高效地去为人处事。
在欣赏这幅画的时候,不知道是否有人首先看到的是小孩子们的腰间被勒的紧紧的裙子,如果是的话,那么他应该是在日常生活中正感受到一些压力。个人的经验、关心的事、感觉等等,对如何解释这幅画形成了一个“景框”。
这看起来是宫中生活的某一个自然的瞬间,却又有许多规则和框架。早上起来穿好衣服,把腰束好梳妆打扮,要去服侍谁接受谁的服饰这所有的一切形成了一个框架,各种等级构造习惯态度,动作里规范的都在起着作用虽然有些人会从这幅画里感觉到美好,但对于因这幅画而感觉胸闷的人来说,或许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正被家里的生活公司的工作,日常的关系的交叉而成的框架束缚的透不过气了。
(最后是作者得出的结论以及这段文字的中心结语)
或许我们应该回头看一看,在自己认为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忽视了对自己的作践,当对这幅画作出反应,了解压力产生的缘由以及面对压力本身就已经是开始治疗了。”
莫名想起了于丹老师的心灵疗法·····
3----个人感受
这种说法在我来看似乎过于牵强,书中所有关于画作的解说无不于此类似,不知道对于别人来说如何,但对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有点鸡肋。每幅画都很完美,不管是装帧还是排版,然而配上文字,顿时让我觉得不论是书还是画,档次都被拉低了,非要把画作和治愈联系在一起的牵强解说让人觉得莫名反感。
也许是看了太多鸡汤厌倦了,也许是太过个人化倾向了,也许真是我资质欠佳没有体味出本书的真谛。但阅读本来就是一件很私人化的事情,一家之言却是我阅读后的真心感受。真心觉得应该把文字剔除掉,就是光看画册也是很赏心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