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跟一个前同事碰面喝咖啡,不知怎么就聊到了以前穷开心的日子。
“刚毕业那会儿,工资是不高,但每天过得很开心,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也不会焦虑,还有种想干嘛就干嘛得洒脱”。
说完他接着感叹 ,“哎呀,现在虽然收入比以前多了,但感觉活得真累”。
这位朋友是月薪3万+的普通工薪族,没背景、没家境、完全靠自己从职场小白一步一步拼出来。然而,在北上广深,这样的群体最苦逼。
月薪3万工薪族是啥样的?
月薪3万的工薪族,绝大多数已经工作8~10年了,年纪已经过了30岁。
女性基本都已结婚生子,男性已婚已育的比例也不低。
他们中有些人可能已经买房,意味着每月还要承受房贷压力。
大部分都会买车,尤其是男性,为了让自己可触及的范围大一些,即使不买房也会先有一辆车。
不必详细计算每个月的各种开支,这样的群体,不会扣扣索索,但也会省吃俭用。
月薪3万正处于最尴尬的“夹心层”
改革开放快40年了,本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念,客观上造成了贫富差距越拉越大。
尤其在北上广深,活生生在低收入和中产阶层之间扯开一个宽阔的真空地带——最尴尬的“夹心层”。
曾经有媒体做过调研,采访月收入在4~5万左右的人群,大部分并不承认自己属于中产阶层。
在中国,人们不会简简单单只考虑月收入,因为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才是决定未来生活的主要因素。
除了每月稳定3万左右收入以外,还需要至少900万现金流才能算得上中产。
月薪3万,早已经脱离了低收入阶段,但还远够不着中产。就像没煮熟的夹生饭,最是难以下咽。
“夹心层”最焦虑、不再勇敢
开头提到的朋友,长期处于一种焦虑中,他担心未来,却无力改变现状,能做得就是为自己和家人买好各种保险。
42岁中兴程序员跳楼事件一度引起全社会的讨论,更是触发了“夹心层”对未来的担忧。一旦失去了这份工作,丢掉了每个月的收入,该怎么办?还能不能找到同样的工作?
另一方面,相比低收入阶层,“夹心层”又不够勇敢,丧失了博一次的勇气,做事之前先评估风险,没有足够的把握绝不敢踏出半步。
毕竟一旦他们让出这个坑,马上就有新的萝卜栽进来。类似创业这种高风险活动,对他们来说太奢侈,保证家庭的正常生活才是首要任务。
“夹心层”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夹心层”饱受职场如战场的压力,没有安全感是他们的宿命。
年纪越来越大,职业选择的空间却越来越小。很多人对现在的职位不太满意,但出去聊过一圈之后,还是踏踏实实做回自己的事了。
如果你公司有中、高层离职后选择去创业,不一定是他真的想,更多的可能是形势所迫。
“夹心层”更大的压力来自疲于应付各个方面地挑战。
年轻人地挑战,优秀的90后、95后不惧权威,对你多年的工作经验嗤之以鼻,这个现象在互联网行业会更加明显,他们才是互联网“原住民”。
技术地挑战,大量的岗位被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替代,你苦心积累数年的资源和经验,在大数据面前不堪一击。例如金融行业的风控岗位,在应用新的技术后,可缩减四分之三的人员。
“夹心层”犹如温水中的青蛙
有多少人在深夜翻看着手机里的心灵鸡汤,暗自决定要为那个不大不小的梦想而奋斗。
睡醒以后又重复着每天的日常,下班后的娱乐生活,感受眼下的小幸福也很不错。
纵使英雄如刘备,也差点掉落温柔乡的陷阱中。
久而久之,那一点点斗志习惯性地消磨殆尽,等待他们的则是职业危机、中年危机、人生危机。
不仅仅是“夹心层”,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应该对自己的人生、家庭有规划,设定明确的目标,并且制定详细可落地的执行方案。
人生、家庭都和事业一样,需要用心去经营,目标不明确,一定浑浑噩噩。没有执行方案,一定糊糊涂涂。
持续地学习可以让我们跨越夹心层的速度加快。持续地学习即使不能带你到达顶峰,但可以确保你不会掉入谷底。
永远不要熄灭拼搏的火种,纵观古今中外,所有伟大的人生,都是拼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