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杉
01
9月13日,冰点周刊发了一篇文章——《这个名校学生喝下第6杯酒,然后在一片“加油”声中走向死亡》。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令人惋惜、令人揪心的故事。
年仅19的某985大学大一学生王耀栋,在6月17日,考完四级考试后,与另外的5名同学,一行六人,到珠海市中心的某音乐酒吧庆祝。
当时,酒吧有一个挑战项目:只要有人在3分钟内喝下6杯300毫升的鸡尾酒,500元以内的消费就可以免单。
王耀栋与他的同学们,当天的消费是168元,也就是说,如果完成挑战,就可以省去这笔消费。
挑战开始,王耀栋举手了。这个19岁的男生笑着告诉伙伴,自己“酒量不错,可以喝”。
昏暗的酒馆里,红色、橘色和绿色的追光灯下,混合了“伏特加、白兰地、朗姆、卡盾XO等7种酒类”的“特调鸡尾酒”摆在酒馆的舞台中央,王耀栋一杯杯喝下,但整个过程并不轻松,喝到第五杯,他干呕了几下,走下台阶,摆了摆手。
只是这个动作太轻微,很快就被更大的喧闹覆盖。
一个穿着白色衣服的男子端起酒杯,朝这个年轻人走去,两个人不知说了什么,但碰了两次杯。
王耀栋喝下了第六杯酒。监控视频里,这个大男孩身体开始不听使唤,他的脚莫名晃动,然后头一歪,重重地倒了下去。
他再也没有醒来。在倒地一天两夜后,珠海市人民医院宣布这个“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的年轻人临床死亡,死亡原因:急性酒精中毒。
事后,一位与王耀栋同行的同学说:“我以为他是真的没事儿,以为他真的能喝。”
可是,在王耀栋的姐姐王涓馨的印象里,小自己4岁的弟弟从不喝酒,高中学业忙碌,只有过年时,家里偶尔会让弟弟尝那么“一二两酒”。
弟弟高考结束那年,她带着弟弟和亲戚家的同龄人一起聚会。第一次走进KTV的弟弟喝了一两杯啤酒后脸就红了。
“丢脸得很,难看得很。”她还记得有点“臭美”、脸红红的弟弟说了这么一句话。
而在母亲彭凤兰的记忆里,儿子则是“滴酒不沾”。
读完了这个故事,很多网友为之惋惜,为之不值,有的留着泪写下评论:“为什么一定要逞强呢?哪怕已经接受挑战,明明第五杯已经喝的那么艰难,为什么还要强迫自己喝下第六杯呢?说一句‘我不行’,真的那么难吗?”
可是,读完了这个故事,细细品读了父母、姐姐以及同学对王耀栋的回忆与评价,却发现:承认我不行,对于王耀栋而言,大概真的很难。因为在这个少年短短19岁的人生旅程中,他从未说过‘我不行’三个字,他在拼尽全力,扮演一个‘我能行’的好儿子、好弟弟、好学生、好同学。
02
母亲彭凤兰说:“这个孩子‘太乖,太乖了’”,长到19岁从没让她操过心。
她说,儿子不喜欢出去玩,放学总是准时回家,除了吃饭都安静地待在房里看书。自己不太会做饭,但无论是没啥油水的洋芋丝还是干巴巴的蒸馍,儿子都不挑食,只会大口大口往嘴里塞。
父亲王贵龙曾问过儿子要不要也去补个课,可儿子干脆利落地拒绝了:“我哪一门课不好,好好学就是了,干吗要花你们的钱。”
姐姐王涓馨说:“回家逛超市的时候,这张嘴会嫌弃这个、嫌弃那个,最后结账时,手推车里啥都没剩下。”他很节约,想出国留学,不舍得给自己花钱。却会豪情万丈的跟姐姐说:“拜托,老姐都25了,该买点高档产品好不好!”然后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抠出了好几百元,给买了一瓶迪奥的香水。每次打电话都会叮嘱姐姐“不要半夜回家,小心老爸揍你”“不要老请假”“可不能随随便便跟别的男生跑了”。
同学眼中的王耀栋,很“暖”,是个标准的暖男,这个热爱国画的西北少年似乎有用不完的爱心,他所参加社团在学校附近的一个社区里面开少儿书画课堂,“小朋友都很喜欢他”,去世的那个学期末,他刚被评为先进个人,还拿了国家助学金。
同行的男生依然记得,失去意识前,王耀栋在安排他们要把几个女生平安送回宿舍,还要辛苦朋友把自己带回宿舍。
回看这些记忆的残片,我们能看到,王耀栋实在太好,他出色的扮演了自己所应该饰演的每一个角色,却在同时,也看到,他太累。好像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己照顾,好像,他有无限能量,可以照顾好每一个人。
却几乎没有看到,他对谁示弱,对谁说:“我不行。”
因为,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我不行”三个字,取而代之的,是“我能行”、“我可以”、“不行也行”。
于是,在那个夜晚,即便他已觉察出身体的不适,即便他已经摆手示意,可是,反抗的举动那么微乎其微,他最终,还是喝下了第六杯。
03
读着王耀栋的故事,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来访者。
他如王耀栋一般,懂事、优秀,旁人眼里的他,一路昂首阔步,仿佛无所不能。
大学里,他是学生会主席,频频获得学校的最高奖学金。
家境不富裕的他,硬是靠着打工、卖电话卡,为自己赚得了大学四年的全部学费。
问他,为什么不伸手跟家里要,他说:“父母都不容易。”
他想出国留学,却深知家里的处境,连提都没跟家里提,毕业三年,靠着自己拼死的加班、打工,赚得了出国的学费。
如今,他回国,是公司最年轻的总监,也是公司公认的技术大牛。
旁人眼中的他,几乎闪着耀眼的光。
只是,当某一次咨询中,我问他:“你累吗?”的时候,这个,1.80的大男孩,瞬间泪如雨下。
他说,你是第一个问我“累吗”的人。
记忆里,母亲第一次对他笑,是他考试拿了第一个100分。
因为在他出生的前几个月,比他大两岁的哥哥被一场大病夺去了生命,他的到来,并没有抹平母亲的丧子之痛。
“大概那几年,目前都处于一种抑郁状态中”,来访者对我说。
于是,6岁那年,他拿到的第一个100分,看到母亲那一个灿烂的笑容,便成为他童年最快乐的记忆。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学习成绩,在他的内心,有了无比重要的位置。“只要自己成绩好、只要自己足够优秀,母亲就会开心,”便是那个时候种下的信念。
这个信念,支撑他走到今天,他得到了很多,成就了很多,读书时拼命争取好的成绩,工作以后,努力做一个好员工。
童年时,为了获得母亲笑容而拼命争取的“100分”,如今,泛化成了“优秀”二字,这份优秀里,除了包含成绩,也包含懂事、不让父母操心。
在他的世界里,追求优秀、勇往直前早已成为一种习惯。
在他的字典里,没有“我不行”三个字。
因为承认“我不行”,就意味着不会得到母亲的肯定,意味着自己不被爱。
不被爱这件事,在孩子的世界里,比天大。
而父母有条件的爱,只有在孩子做得好、取得好成绩才给予的微笑,会在无形中,给孩子身上带上“不优秀不成活”的枷锁。
这些孩子,不敢放松,只学会了一路向前,却从来没有人教过他们,如何示弱。
这像极了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为了获得父亲的一个笑脸,扮了一辈子鬼脸。
只有无论如何,都知道有父母在背后支撑、深爱自己的孩子,才能放松坦然做自己,才能坦然说出“我不行”三个字。
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对“爱”的笃定!
无论是王耀栋、还是我的来访者,在内心,缺少的便是这份笃定。
为人父母,教会了孩子如何说出第一个音节,教会了孩子如何在跌倒之后爬起来。却常常忘记了教会孩子,如何示弱,如何说出“我不行”。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行于世界,除了一路披荆斩棘的追求更好。也应该意识到,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知识的局限,能力的局限,学会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示弱,学会向比自己能力强的人请教,不仅不丢人,还是生存、求得更好的必备技能。
愿你,既有一路向前的勇气,又有向世界说出“我不行”的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