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吗?
“怕。就像走夜路,敲黑门,你不知道门后是五彩世界,还是万丈深渊,怕一脚踏空,怕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没有人知道死亡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所以,即使豁达如李香山,活着就为自己举办追悼会的硬汉,在面对死亡时依然无法不恐惧。
如今,“体面而有尊严”的活着已成为普世价值观深入人心,而如何面对死亡,却一直被大多数人回避甚至忌讳。
我们早早知道“长生不老”只是个美丽的神话而已,虽不像古人苦求炼丹成仙,但我们的内心深处却一直在期盼永世长存。所以,我们会对病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容易病急乱投医,轻易陷入“莆田系医院”的圈套,最终人财两空。
又或者,病人的家属,尤其是晚辈,被道德绑架,明知抢救无望,因这“不孝”的骂名,也只能“任人宰割”,平日里各种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半个用场都派不上,更确切的说,是不敢派。
前几天朋友的爷爷就面临这种状况。
老人家2儿2女,都非常孝顺,朋友的爸爸更是大孝子,每天和上班差不多,朝九晚五陪伴老人。在老爷子已经处于弥留之际,儿女们接到医生需要开腔手术抢救的签字确认单时,一致同意想让老父亲少受点罪,尽量安详的离开,毕竟也已九十多的高寿,这样的抢救除了让自己心安外,只能徒增老人的痛苦。
可是老太太却坚决不同意,“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吗?必须抢救!你们不出我自己出,这是你们的亲爹啊……”
这样的指责,面对也已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在那样的环境下,没有别的选择。
只挺过了2晚,老爷子就去世了。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日益老龄化的今天每天都在上演。“死亡”这个话题,不仅仅代表着言语上的不吉利,更被置于道德的高架上。别说是我们60、70后的父母,就是80、90后的我们,也总是在刻意回避。所以,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总是猝不及防,永远表现的手足无措。
我很佩服罗点点,在亲眼目睹父亲临终阶段依然被强行抢救,浑身插满各种管子的痛苦之后,呼吁直面死亡,成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倡安详地“尊严死”。
其实,生,真的是不由你做主,但大部分人的死,却完全可由自己掌控。
我们真的应该在“体面而有尊严”的活着时,就考虑好如何“尊严的去死”。这个决定权既不在你相依为命的老伴手里,也不在你舐犊情深的儿女身上,它只能紧紧地握在你的掌心,你有权利并且有义务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活着到最后死去。
当你在有能力清醒思考的时候,请你静下来想想,假如到了不得不说再见的时刻,你是选择毫无生活质量可言,只能充满痛苦被动等待生命的结束?还是选择一种你可控且喜欢的方式来主动告别?不管那是一次期待了许久的环球旅行还是一场悄无声息的体面离别。
最后,用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语来结束,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从生到死,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