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育的选择》第三章谈的是一个已经深入宝妈内心的概念“敏感期”。
一、什么是敏感期?
敏感期的源头是关键期。关键期是上世纪50年代生态学家在鹅宝宝身上发现的。实验发现,在动物发展过程的某个时间段内,他们已经在生理上具备条件用以在某一方面发育或者发展,如果错过了就很难弥补,这段时期就是关键期。也就是说,关键期存在两种情况,“要么发展”和“要么不发展,无法弥补”。
但对于人类复杂的认知行为,不能单纯以简单的关键期判定,这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实际,因此衍生出了敏感期的定义:在一段时期内,某些方面能够以最优发展的方式发生,而且这个时候环境对个体这一方面发展的影响最有效,如果错过了这个阶段,可能发展不能达到最佳,或者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不能达到最有效效果。
必须承认,当孩子处于某一方面的敏感期时,如果外界给孩子提供了合适的发展环境和刺激,确实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家长们担心错过了孩子发展敏感期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我们要科学解读敏感期的概念。第一,敏感期不像关键期这么极端,虽然错过了可能不能达到最佳,但并不意味着“要么发展,要么不能弥补”。而且,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敏感期的“窗口”远比我们想象的大,不是大家理解的“只有几个月或一年的时间”。
二、关于敏感期的一些误区
1、凡事都贴上敏感期标签。
发展心理学的敏感期,并不是字面理解的宝宝喜欢什么,就是对什么敏感。孩子的成长,每个阶段都有其特有的规律和特点,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一阶段都可以笼统称为“XX敏感期”。
有妈妈问,我家宝宝现在3岁2个月了,她真的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没事就拿笔到处涂涂画画,这应该就是到了画画敏感期吧?我是不是该有意识地引导呢?
父母能够观察到孩子在某一时期的兴趣并加以引导,这是一件好事,不过宝宝是不是进入了某个敏感期,我们就要仔细分析了。首先,儿童的发展在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特点,为人父母,了解和尊重这些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但是,无需套用敏感期去解释这些表现,因为孩子的发展特点可能会通过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所以如果妈妈观察到孩子在某段时间对画画感兴趣,这并不意味着孩子进入了画画敏感期,而是这些孩子在精细动作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人兴趣。
2、消极等待敏感期。
还有家长说,那我等孩子到了画画敏感期再让他学画画,这可以吧?其实,根本没有画画敏感期,也没有证据说几岁是学画画的最佳时期,一旦错过就永远不能发展。画画是这样,认字识数也是这样。而那些在 3~4 岁对画画不感兴趣的孩子,是不是就错过画画敏感期了呢?当然不是,因为相反,有很多画家都是很晚才开始学绘画。只要有兴趣,随时都是敏感期。
另外,早期给大脑输入过多信息,会造成神经拥堵,反而不利于大脑健康发展。
打破敏感期的枷锁,既不被敏感期束缚,消极等待孩子发展;也不被敏感期追赶,逼迫孩子学这学那。
三、怎样正确对待敏感期
1、了解宝宝发展的共性和差异,才能因势利导。
敏感期只概括了孩子某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并没有指出他们的发展共性和个体差异,这就导致父母只关注表面现象。
比如,妈妈深信宝宝在一岁时是吃饭敏感期,就鼓励他们自己吃饭。他们就忽视了一岁是孩子自主性建立的开始,而不同孩子对吃饭的强烈程度不同。当我们了解了这两点,就知道当孩子不愿意自己吃饭的时候,如果是因为手部动作不够精细所以不愿意自己吃饭,那我们应该帮孩子发展手部动作,如果是孩子对吃饭没有自主性,那就可以从其他方面培养自主性,不一定是吃饭。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大脑发育很重要。
无论何时,都记住,给予孩子适当的刺激和帮助。多给孩子关爱和拥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有顺其自然的多样化体验,而不是把孩子的发展割裂成一个一个小的敏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