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是过去发生过的事情。
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其中诞生了许许多多曾经璀璨一时的人物。
也曾经建立过威服四海的大一统王朝。
古代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社会。
他们曾经也和我们一样,经历着生、老、病、死,也需要衣、食、住、行。
所以我们也需要用看待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的眼光,需要用到多方面的探索精神,从各个角度切入那段历史,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再结合各种史料以及出土文物的证据,才能得出那个最接近真相的说法。
这么说,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理解。
没关系,大军就用现在出现在大众视野当中的一些特例来解释一下这个看法。
众所周知的是,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在人口、科技、教育、文化、军事、经济等领域上都数一数二的国家。
我们国家的特色用两句话来概括就是“少年强则国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在大众的眼光,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处在最前排的。
因为我们国家的人民可以像曾经的深圳富士康员工一样"997"努力工作。
因为我们国家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重视教育、重视科技,在不断地研发和探索中一直在进步。
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以礼待人,同时我们也高度自信,我们也极度自强。
不管是国人还是国外,大部分人眼光中的中国就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大国,只能与之交好不能交恶。
但是,现在我们的社会上却出现了令人恶心作呕的一幕。
“饭圈”这两个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有人说,在如今这个娱乐至上的年代,饭圈里的爱豆成了她们心目中的"YYDS"。
意思就是永远的神。
她们的偶像在她们这群粉丝中高于一切,偶像的生日要记得,要支持要祝福,偶像的心情要全部及时观看并点赞,偶像的微博要留言要评论,偶像发布了疑似“遭遇不公平”待遇就要怨这怨那,甚至是,她们心目中的偶像涉嫌违法犯罪被公安机会拘留了,竟然还有一些所谓的“脑残粉”还想着怎么找关系筹钱出主意去营救那个偶像。
说到这里,请问,这种偶像是什么人?他/她为什么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能够吸引那群年轻人甚至是未成年人为他/她做这么多的事情,甚至还不惜挑战法律的底线?
可能我们所处在这个时代,我们作为一个有着基本判断力的人,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
不就是一些严重资本化、产量化造出来的公众人物嘛。
不就是借助着现在发达的互联网,依托资本进行包装,然后立造人设迅速圈粉然后在割韭菜嘛。
这种所谓的偶像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实质性的好处吗?
很显然,没有。除了博得观众一乐。
可以说,这种偶像非但没有给大家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反而是在负面影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我们自己明白,但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没有接触过社会或者刚刚接触社会他们懂吗?
或者再大胆假设一下,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后世,我们的后人们会怎么评价我们呢?
我们不妨用我们现在看待古人的眼光来代入到后人们的认知当中去。
后人们在研究我们这段历史的时候,假设恰好研究到了这个“饭圈”,他们第一印象就会认为,古代怎么还会有这种情况出现?古人都这么好骗吗?
甚至会以此个例来反感甚至部分否定我们这个时代给后世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和伟大功绩。
他们就会认为,像这种极其反智的事情都会出现,那么这个时间段的人民肯定普遍民智程度不高,很容易被骗,随之而来就会联想到国家估计也强不到哪里去。
为什么他们会这么认为呢?
惯性思维,以偏概全。
我们现在看待古代王朝的兴盛与否,一般都会以当时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入手研究。
其中最容易研究的就是文化,因为史书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
比如:汉武帝时期的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就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气节,它在面对敌对国家侵略的时候选择了悍不畏死,选择了不惜一切代价去报仇,去消灭敌人。
这种做法在后世被称为强汉,认为当时的汉武帝是一代雄主,认为当时的大汉就是强国。
再举一个反面例子:东晋大家都熟悉,可能最熟悉的莫过于田园诗人陶渊明和大书法家王羲之了,可是还有一个事情大家也知道,就是东晋的大部分贵族甚至皇族都好男风。
什么意思?就是断袖之癖,龙阳之好。
人们通过史书记载,发现了这个事情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对东晋没什么好感了,就认为它弱就是因为上梁不正,就是因为领导阶层违背道德伦理导致整个王朝都懦弱不堪。
可真正的事实是这样吗?谁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却不能这么单纯地从好男风这一方面去判断东晋懦弱。
东晋懦弱王羲之、王献之兄弟这样的大书法家怎么出来的?陶渊明这样的田园派诗人代表人物怎么出来的?
这也可以从侧面证明了东晋时期文化繁荣啊,没错吧。
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是,最容易让人误导和误解甚至误会的恰恰就是因为这个“偏”。
前面说到过,我们的后人在看待我们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个时期存在着这种反智的饭圈文化,他们就会马上联想到,原来那时候的古人这么好骗啊,这不就是上古时期(在他们眼里的封建王朝)的戏子嘛,一个唱跳逗人乐的戏子竟然可以这样玩?
同时,就因为这种个例,后世人们就把我们的评价普遍拉低了。
但是这么做对吗?很显然不对。
他们如果以“疫情”这个角度出发就会了解到,曾经在2020年肆虐全球造成无数地球人困扰的新冠病毒,竟然是我们国家最先控制住的,并且我们国家因此死亡的人数还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那么他们从这方面看,就至少多了一条认知,那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的国家医疗条件极其发达,或者我们的国民上下一心,完全团结。
还有,如果他们要再往前去了解个百把年,发现了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日军入侵、抗日战争爆发、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呢?
他们就会认为,至少在这个时代,我们国家的人民是靠着党的领导还有我们所有人的努力,一步一步地从当时的东亚病夫走到了现在的新时代强国。
他们就会否定之前那个单方面地看法,就会对我们这段时间的历史重新进行辨别和鉴定,就会从多方面角度去求证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比如:了解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建国史之后,后人们就会评价我们是为了捍卫国家奋不顾身的人。
是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了让老百姓过上真正好日子而不惜自己一切代价的人。
是为了把曾经的侵略者赶出去的人。
而不是为了极个别的所谓“饭圈”爱豆而傻乎乎等着被“戏子”们割韭菜的人。
所以,大军用了现代这个饭圈这种极个别例子去假设后世的后人们怎么看待我们的时候,相信大家就会理解大军口中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是怎么一回事了。
历史真的不是轻飘飘地写在纸上几个字就能认为是真的。
古人们的素养还没高到那种地步。他们执笔写出来的历史,其中确实有一部分经不起推敲。
他们或者因为自身阶层的利益(史官是文人,有时候还是贵族),或者因为来自当时皇帝的威胁,或是因为当时时局的大众态度而不得不这么记录。
拿一个经典的案例来说。
清朝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
清朝怎么入关的大军不说,大家也都知道。
但是说到康熙皇帝这里,后世人们从纸面上了解到的是康熙在位六十一年,轻徭薄赋,勤政爱民。三征准噶尔,威压西域。除奸臣鳌拜,削作乱的三藩。
《清史》上就是这么记载的。
但是大军通过多层角度对比发现,这里面记载的事件,一个都经不起推敲。
第一、在位六十一年。
这是真的,毕竟在位时间做不了假。但是这恰恰证明了康熙皇帝不勤政。
原因很简单,古代勤政的皇帝基本没有一个长寿的。
他儿子雍正皇帝,在位仅十三年,虽然是四十五岁继的位,但是六十都没过就突然暴毙了,史书上还有板有眼地记载着雍正皇帝批阅了多少奏折、一年四季几乎没有休息,甚至还有传世的奏折存在。
再加上对比一下雍正时期的各项数据,就无疑地提高了记载雍正事件的可信度,这就可以说明雍正皇帝确确实实是勤政的。
反过来呢?那个长寿的康熙皇帝生平呢?也记不清他到底是有过几次出巡和游玩了,反正是没有记载他一年四季都在岗位上的,这不就是吃好喝好玩好休息好,身体就好嘛。
这算个哪门子的勤政?充其量也就是算在职罢了。
第二、轻徭薄赋。
这里就真的有的说了,这不是康熙皇帝首发,这是他爹顺治皇帝入关的时候,作为摄政王的多尔衮的手笔。
毕竟他们是满人入关统治汉人江山,如果不能颁布一些惠民举措,那么当时数以亿计的汉民肯定会迅速推翻他们的统治。
所以康熙皇帝只是把这件事情延续了下去而已,要把这项制度加在他身上,那就真的说不过去了。
第三、威压西域,三征准噶尔。
古代打仗,并不是只要把人聚集在一起,浩浩荡荡地说一句出发就可以去行军打仗的。
作为一个最高决策人在选择军事行动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一个粮草的问题,其次就是对手的问题,再者就是当时的国库还能不能坚挺到灭到敌人的问题。
但是,康熙很显然高估了自己。
他三征准噶尔,在时间上就用了足足十多年。
而且,按理来说康熙作为一个马背上的民族,攻打同样一个马背上的民族,至少也能做到知己知彼吧。
但是,事实却没有,准噶尔一次又一次地失败,首领噶尔丹一次又一次地逃跑,清军却一次又一次地选择无视或者放弃追捕。
这是为什么?因为对战游牧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三个特性,那就是“找不到、打不过、追不上”。
游牧民族太松散了,移动性超级强,今天他们可能聚集在一起侵略中原,明天就可能各奔东西了。今天打不过你跑了,你追都追不上。今天打不过你,明天抽冷子就给你来一下子,让你防不胜防,等你回过头来的时候,又是跑没影了。
汉武帝时期同样也面临着这个头疼的问题,他打匈奴打了四十四年之久,后来也是把国库打垮了。
难道康熙还能比汉武帝神勇?很显然不是,他当时把自己游牧民族出身给忘了个干干净净,他最有可能的就是把自己当成了农耕文明之人,才会站在农耕文明的角度上去进攻敌人,然后在打败了敌人之后选择了放弃追捕。
虽然后来康熙确实是以举国之力征服了准噶尔,但是带来的严重后果就是国库空虚,这其实是穷兵黩武的表现。
后续康熙的一系列操作也证实了这一点,他驾崩的时候给雍正留的就是一个烂摊子,一个国库都能饿死耗子的烂摊子。
康熙没有很好的从战略眼光去看待这场战争,他纯粹就是为了战而战。
第四、除鳌拜。
这就更搞笑了,且不说这件事的真假,就算是真的,这于国于民有什么好处?这算康熙的功绩?
别逗了好吧,这只能证明康熙除掉了一个权臣,加强了他自己的皇权。
唐高宗李治时期斗倒了大权臣长孙无忌,这算不算他的功绩?不算。怎么到了康熙这里又成了功绩了?
除三藩就更搞笑了。
当时三藩就是靠着出卖明朝把他们清军引入关的,于清军来说,三藩是功臣。
康熙除三藩最多也就算是飞鸟尽良弓藏而已,这怎么又吹出功绩来了?
刘邦杀韩信算不算杀功臣?算,但是这算刘邦的功绩吗?不算。
怎么康熙除藩王就算功绩了?这算个哪门子的功绩?
以上这些评论,都是大军通过翻找《清史》中的记载,然后用逻辑思维、通过纵向对比其他的帝王来一一推翻的。
我们可以通过读正史,了解古代某个王朝的大事件,再加入逻辑思维,用利益角度去观看,在推翻了一切的不合理之后,再大胆假设,通过寻找蛛丝马迹来小心求证,这样才能得到最接近真相的那个说法。
这,才是历史比较正确的打开的方式。
毕竟,胡适曾经说过:“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我们如果不进行抽丝剥茧,怎么知道那个时候的这个“小姑娘”到底是漂亮还是丑陋呢?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我是大军,喜欢的可以点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