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雨村得士隐赠了盘缠,立即动身进京赶考去了。
次年元宵,士隐命家人霍启(祸起),抱了英莲去看花灯,霍启中途解手,回来发现英莲不见了,寻了半夜不见,不敢回报,就直接逃了。
士隐夫妇遍寻不见女儿踪影,伤心哀痛,先后思女成疾……可是,屋漏偏逢连夜雨,没多久,葫芦庙失火,接二连三、牵五挂四,把整条街烧成一片火海,甄家早成了瓦砾场。
士隐夫妇先到田庄安身,结果水旱不收,鼠盗蜂起,只能将田庄折变了,投靠大如州岳丈封肃(风俗大都如此)。封肃是个势利鬼,只管捞钱,不管士隐夫妇生计,士隐又是读书人,哪会干农活,勉强支持了一两年,越来越穷了,心知识人不善,投人不着,心中悔恨,又无可奈何。暮年之人,贫病交攻,渐渐露出下世的光景来了。
这时候,跛足道人来了,吟唱一曲“好了歌”,士隐一点即透,也做了一首注解来回应。而这首词应该是暗伏了全书各处重要剧情,以及各重要人物的命运。二人留下两篇高妙大作,相视一笑,说声“走罢”,就此绝尘而去。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文字通俗易懂,点出了世人一生所追求的,功名、金银、娇妻、儿孙。世间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其实再想想,人活着为了什么,“浮生着甚苦奔忙?”,名声、钱、老婆孩子,这些难道不是最基本的追求吗?人生于世,不为这些,又为了什么?连这些也要舍弃?恕在下愚顽,难以受此教化。
权当这么理解吧:世间万事,也不必太过执着,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士隐注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这首注解,读来让人惋惜,让人警醒。作者若非历尽人间悲喜凄凉,也难以写得这般透彻、这般深切。
但抽身出来想想,红楼全书之悲凉,是因为当时社会的腐朽、黑暗、看不到光明和希望,人们努力挣扎着生存,到头来却难逃苦难和厄运。所以才形成了众生皆苦,万境皆空的思想。
可是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国家昌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虽说未到尽善尽美,也是欣欣向荣。我们每个人能够生在当下,实属幸事,都应当努力追求,积极奋进,珍惜拥有,热爱生活,这才对啊。
所以读红楼,我只求理解文句意指,明白故事情节,体味作者才情,欣赏文学艺术,若再能学到一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那就获益良多了。切不可因读了红楼,而身陷悲观厌世之境,那可有害无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