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对他与自性的关系没有敏锐的认识,就无法面对或疗愈自己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独处,即一种【完全面对自己】的精神状态。
——《中年之路》
2, 我们对待孩子的态度越灵活宽松,他们就越有可能同我们保持亲密关系。
当孩子经历迷茫与痛苦时,我们的任务是陪伴他们,帮助他们缓解苦闷、坚定希望,但不干涉或修正他们的生活。
我们进入孩子生活的唯一途径是重新建立自己同他们的联系。”
3,我们必须观察与倾听孩子,真正领会他们言行的意义,并不对他们进行干预、纠正和说教。
要想做到与孩子心灵相伴,我们只需做一个见证人:目睹孩子的种种情绪,鼓励他们直面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驾驭自己的情感。
4,有的人是情绪的奴隶,有的人是情绪的主人。有的人,情绪得到了非常完整的发展,发展到了一个比较精微的次第。因此他可以非常好的表达他的情绪,非常好地把他的自我和精神透过情绪彰显出来。
精神的张力通过情绪来完成,案例使用情绪,并且使情绪彰显到极致,成为一种【精神的情绪】。
——《完整的成长》孙瑞雪
5,常常被禁止和被别人允许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他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他的行为是需要被允许的。
这样孩子就形成了一种警觉,【警觉】成为他学到的,【探索】成为他需要鼓起勇气才可以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品质。
身体被限制,使孩子的成长更多停留在了生存的层面,人的存在内涵很可能从未被触碰过。所以,我们应当让每个孩子感觉到人和环境的友善、自主和自由。
——《完整的成长》
6,孩童学习走路,然后学跑步,因为他们渴望如此去做,没有任何理由能挡住他们,同样,有的人把手中的事做的很好,只因为他们乐在其中,这种发自内心的自律毫不费力。
当自律是发自内在而非理智时,它的力量最为强大。
7,生命力与身体交融在一起,它储存在人的每一个细胞中,而一切的成长和发展首先依赖于生命力的唤醒。生命力创造着我们的身体,创造着我们身体的种种动力,创造着我们对异性奇妙的爱情,创造着我们繁衍后代的喜悦,创造着我们身体的艺术和身体的精神。
8, 父母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如果父母想进入一种纯粹的状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印,就必须抛弃优越的自负感。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主张、期望、权威与控制,父母需要做的仅仅是调整身心,在每一个当下与他们和谐相伴。
——《父母的觉醒》
9,当你只注意一个人的行为,
你没有看见他;
当你关注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意图,
你开始看见他;
当你关心一个人意图后面的需要和感受,
你看见他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另一颗心,
这是一个生命看见另一个生命,
也是生命与生命相遇了,
爱就发生了,
爱会开始在心之间流动,
喜悦而动人。
这就是吸引的幸福!
——海灵格《看见》
10,“看见”是一种很了不起的能力,也是真正爱的能力,能够看见自己的人才能够看见他人。
能够被父母看见、接纳并转化,也就是被父母真正爱着的孩子,其心智水平也会跟随身体发育而持续发展。
而一对不具备爱的能力的父母,他们给予孩子的是冷漠、压迫、控制、理想化,甚至是直接的语言和行为创伤,这会让孩子的心智水平停止发展,呈现虚假的成熟与独立状态。
发展“爱他人”的能力始于爱自己。
11,你还没有发现,你的生活已经被潜意识控制了。——《深度看见》
潜意识里的内容未必就不能改变。我们每天的经历不仅足已改变意识,也会深深的影响潜意识。比如,每次我读到一篇发人深省的文章,潜意识必定立刻产生变化。比如我与某位对我而言意义重大的人会面,潜意识也会发生变化。——《深度看见》
12,接纳是改变的开始,接纳是打开爱的门。接纳父母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若还是觉得父母有些方面难以让自己接纳,那该怎么接纳呢?
我将自己的母亲和父亲视作一般人,以那样的方式去接受他们,而不仅仅是考虑父母曾经给了我什么或他们拒绝了我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父母曾经给了我什么,拒绝了我什么,那一切并不重要。我把他们当作一般的人那样去接受认同。当我仅仅把他们当作一般人那样去接受认同时,我的父母就能圆满完整地充实我的内在。——《这一生为何而来》
13,我同意父亲的本来样子,
正如他本来所是。
我同意母亲的本来样子,
正如她本来所是。
我同意我自己的本来样子,
我是我自己最好的成品。
我同意自己的过往。
我同意所有以前拒绝过的东西,
看着他们我对每样事物说:
是的,
我同意。
我同意自己的成功,
我同意自己的失败,
以平等心。
借着同意我得以放下,
然后所有我同意的事情,
过一阵子之后也可以离开我。
一旦它受到了同意,
它就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同意是唯一到达自由的路径》(节选)
14,当孩子走过情绪和感觉的初步历程,再经由心理,越来越多的东西就会被儿童包容到自己的生命之中。在这些基本的内在环境被开发,一个新的历程便开始了,原有的浑然一体的情绪状态,开始有了一个较为清明的上升,情感的世界拉开了序幕。儿童对父母情感的依恋不再完全是因为安全感和渴望爱,而是出于情感互动和情感交流的需要。
15,情绪是生命通向无生命世界的一座桥梁,也是通往内在世界的动力。儿童必须是他情绪的主人!要让孩子清楚内在就必须使他拥有更高的自由。
精神情绪和精神感觉可以直接把他们引领到一个超越现实的更高的精神世界。他们会领略和体验,虽然还不会用认知分析、归纳、表达,但精神情绪已经为儿童创造出一个更高的生命的背景和底色。
—完整的成长
16,我们只知道,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别人走的路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最终要寻求的东西在内部,而不在外部。
我们帮助他人的最好方式,就是清醒地过自己的生活,这样他人才能自由地过他们的生活。这一点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尤其正确。
17,荣格说:“一个人只有自觉地认同内在声音的力量,才能成为一个有个性的人。”
当我们敢于从心而活,我们就有了个性。
18,中年之路会让我们与生命失联之后重获新生。除了所有的焦虑,还有一种令人敬畏的自由感。我们会意识到,只要与自己有着重要的联系,外面发生的事情并不重要。我们的主要责任是走完自己的旅程。你会越来越意识到身体的有限性和人类所有事物的脆弱性。
19,我常常想,如果每个成长中的生命都有一个心灵的陪伴者,而不是破坏者,当异样的痛苦到来时,这个陪伴者只需要站在孩子的身后,与孩子一同度过,陪伴孩子走出这种异样,孩子自然就会从异样中获得喜悦、平静和成长。所以我希望每一个成人、每一位父母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陪伴者。这样,孩子必将会从爱的陪伴中长大、成熟,然后成为自己的陪伴者,这也是一个必然的成长法则。
20,只要一直保持无意识状态,我们就会继续背负着父母的悲伤、愤怒或未实现的生活。羞愧也是如此,因为羞愧意味着一个人觉得自己与他人的创伤有牵连。
21,再次强调,情结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去。我们过去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会渗透到现在,会决定我们的未来。我们感受到被滋养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养育他人的能力;我们感受到被赋权的程度,直接影响了我们过自己生活的能力。
22,孩子的两大需求是养育和赋权。养育意味着这个世界为我们服务,与我们达成妥协,在身体和情感上支持和喂养我们。赋权意味着使我们能够迎接生活的挑战,并为自己渴望的东西而奋斗。
23,许多父母对孩子感到失望,因为他们没有上对的大学、没有和对的人结婚,或者没有拥护正确的价值观。父母越是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延伸,而不是可以独辟蹊径的生命,就越容易感到失望。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能为他们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尽可能地让自己个体化,这样他们才能自由地做同样的事。
24,在成人的人际关系中恋人中,拒绝我就是不爱我;同事中,拒绝我就是为难我;上下级关系中,拒绝我就是拆我的台;亲子关系中,拒绝我就是不孝。你支持我、喜欢我、关心我、体贴我、爱我,那就请服从我。
这些基本的心态,它没有在成人内在长大过。
25,共鸣可能是心脑的重要沟通方式。心环力场的惊人之处是在本质上有如全像原理(holographic)——若是如此,那么在这个力场的任何一点都包含了整个力场的所有资讯,每一个力场都与宇宙有和谐的共振。心脑与力场将会成为我们与我们的更深本质以及宇宙的联系。——《完整的成长》
26,当我们谈及界限时,会有很多害怕,比如害怕界限会造成关系的破坏,因而不敢真实表达自己,结果却是由于我们的不真实,关系越来越疏离。实际上,彼此保有界限的关系,才能更长久。——《在远远的背后带领》
27,一个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去经历和体会,获取自身的经验,化为自己的生命财富;又或者是经由他人的分享,对自己有所触动和启发,从而调整自己。
28,能滋养彼此关系的,应该是爱而非期待。最好的爱是带着尊重,允许对方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所期待的样子
29,若父母不能成为孩子放松的港湾,不能允许孩子做自己,给予孩子理解,让孩子活在对生活的恐惧中,那么孩子极有可能会感到绝望,选择关闭自己的感受,放弃自己的梦想,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30,在关系中要带着觉察和觉知。真真切切地去看,看自己、看生命、看他人。看到投射,收回投射,自己处理自己的部分,才能真正地陪伴对方。
31,表达和倾诉是婴幼儿早期的自我修复机制。如果父母能允许和接纳孩子表达感受,孩子就能自由流动他的情绪,孩子的自我构建就有了坚固的基石。
孩子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真自我,是生动而流动的,放松、专注,并天然地富有创造力。相反,孩子以妈妈的感受为中心构建起来的自我是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