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在北京落黄满地的金秋时节,一家人决定今年回先生老家浙江过年。已四年未回去了,公公婆婆很高兴,不时来电问我们行程安排。
回老家之前,在网上虽看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个词,却没有一丝紧张,以为离我们还远,并未与自己春节期间外出联系起来。出发时,随手抓了一包口罩带上。将晚上的机票改为乘晚上的动卧到上海,为的是翌日与小姑子一家人汇合从上海开车回温州婆家。
动车上的人非常少,一个包厢里就我与先生两人。一边看网上疫情的报道,一边幸庆车厢里的人少。睡一觉后便到上海,小姑一家已开车在地下车库等我们。一辆7座的车两家人刚好塞满,一路欢笑驶向温州,路上颠簸六个多小时,夜幕降临后,终于抵达目的地。到了洞头区,本已下雨的天睛了。一路顺风,回到远离都市的海岛。岛上大部人家已贴上了春联,公婆家也准备好了春联,只待先生贴上去。大城市看不到的年味又回来了。
翌日,一打开手机,全是疫情的报道,隔一会看一下新闻,一点点冲淡了年味。每日清晨从网上了解不断变化的疫情趋势。年三十,一大家人聚在一起聊的也是疫情。随着新年钟声敲响,海岛响起阵阵鞭炮声、夜空中闪烁着璀璨的礼花,与往年声音一样响亮、美丽,却顾自热闹,无人观赏。看到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断增多,让原本打算初二到岛上与我们会合住在上海的母亲和妹妹不要来了。妹妹也正在犹豫,听我这样说,马上退票。原本以为今年春节因亲人的大团聚会更热闹,岂料谁也无心热闹了。妹退票的翌日,就有不收手续费,全额退款的政策。
大年初一,雨天。我们两家人戴着口罩在岛上闲步。小街空空荡荡、行人寥寥。走到曾经的海滨公园,如今海已填,修了高楼大厦,今非昔比,街边上再也看不到大海。原先的洞头县改为洞头区,海岛小城与其他小城也无多少区别。走累了,返回时想乘公交车,好不容易等来一辆,只有司机没有乘客,却又不到我们返回的地方。只得又步行,顺便到市场买菜。市场上,卖菜的人还不少,大家皆戴口罩,讨价还价,焉然不知疫情中。
大年初二清晨,先生突然神色凝重地说:“我们明天就赶回去吧,单位让离京人员尽快返京。”
我和孩子都不想这么早赶回去,尤其是孩子,他说:“这种时候,只有从大城市逃到乡下的,那有从乡下往大城市赶的。要走你们走,我要等到疫情过了再回去。”
“不管怎样,一家人要在一起。”先生说。
蓦地想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一家人经历大地震的惊恐,余震的担忧,水污染、核爆炸谣言的惶惑。灾难中,我们虽不用上班,面对人迹稀少的街道,电视中不断出现的灾难画面,焦虑、惶惶、难过。有些人逃到外地亲戚家,或是将孩子送到外地亲戚家。我也想过,是否将孩子也送到外地爷爷奶奶家。先生说:“不管怎样,一家人要在一起。”
2003年“非典”时,我尚在老家工作。远离北京,尚未离开当地,完全没有现在的惶恐。只记得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量体温,大家并未戴口罩,依然谈笑风生,只是话题大都关于“非典”。至到看到柴静的《看见》,才知道那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多么严峻。岂知,17年后,相同的画面再次出现,甚至更为严重。没有雾霾的蓝天也难冲走人们心中的阴霾。
初三,雨过天晴,湛蓝天空一洗连日来的绵绵阴雨,洞头岛露出清靓本色。真想走在岛上的蓝天下、沐浴在岛上的阳光中,却不得不取消原来的环岛游。与小姑一家开车离开,一路的蓝天白云仿佛在挽留我们。岛还是那个岛,在大环境中却难守它的纯净。自备干粮,不敢在服务区用餐,尽量少喝水少去卫生间。车外,人人皆戴口罩。服务区里鸦雀无声,口罩上的双双眼睛漠然、惶然。车开到温州市区,天倏然阴了,不一会,雨也淅淅沥沥下起来。车中的我们也很少言语,全然没有来时的轻松、愉悦。车开到“枫泾”时,前面的车已成长龙,开开停停,从下午4点等到晚上8点方排到疫情检查站。冬日寒夜,工作人员被防疫服、口罩包裹着,一双双洞若观火的眼睛不放过任何车、任何人。他们为每一辆车每一名驾驶员、乘客量体温,三十七度三以下才放行。原计划当日晚返京已不可能。
再三思忖,考虑高铁人多,一家人商量后决定翌日乘晚上的动卧返京。当晚住在上海妹妹家,原计划同母亲、妹妹多呆几天,也不得不放弃。晚上乘动车的人果真奇少,我从来未乘过乘客如此少的列车。整列车到北京的只30多个人,我们那节车厢只6个人。从上海妹妹家出门到北京家中,我们一直戴着N95口罩,连睡觉也未摘下。到了家门口,先生让我和儿子先不要进屋,他先进去开窗通风,喷洒酒精,用开水将我们每一件外层衣服浇一遍,我用带消毒液的水将所有行李箱擦一遍,才敢进屋。
单位要求返京人员自行隔离十四天,每天汇报身体状况。从离京到返京乘坐的每一种交通工具,包括列车的座位都要详细说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数还在增加,每天一早打开手机,全是疫情的报道、新增的数字。虽呆在自己家里,却无彻底放松的感觉。
近日来,北京阳光灿烂。隔着窗户,望着马路上稀疏的车辆、行人,恍惚远离尘嚣又不似田园。故乡也好,他乡也罢,相似的春节之景只此一年。即将立春,我们又将走在蓝天下、沐浴在阳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