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来到A地时,只想着逃离B地。
B地给我留下了太多痛苦的加班记忆,通过换工作而换新上班地点,我看到A地茂密的树丛,和不输市区的写字楼。人造的标准存在于这座一线城市的任何一个角落,而在这里我找到熟悉的感觉,像家乡和童年的植被和面貌。
大自然和商圈的完美结合,几乎是实现了我理想中的生活图景:一份离家不远的工作,然后和爱的人见面,屋子不冷很温暖,高层带来明亮,干净,安静,走路或骑车,不用挤地铁就能回家,在公司也不用沟通,只需要单线提交工作成果,交出东西就按时下班。
只是这一切,就像我的爱情一样,美好短暂又断崖。
昨天晚上,是我领导最后一天的上班日,下班后我走路回家,第一次没觉得树木多是一件好事,树多,虫多,直往脸上扑,眼睛里面扑,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日子我还要过多久”的想法。开始有点想念北京。
在爱人身边思念爱人,在北京身边思念北京。我想要具象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一个边缘化的位置。
测塔罗牌,说我状态不好,应调整消极丧气的状态,早睡早起。我不想认真,也不想卷,为了生活,我努力在网络上寻找一些卷的动力。
有人说,喜欢上班,却不爱上学,因为上学太努力会被同学蛐蛐,而上班不用想这么多,只要完成任务,就没关系,能得到想要的,大家都是来赚钱,各凭本事。
从她们的视角看职场,一定很简单明了,同事不是人,一切都是NPC,虽然还身为打工者,却已经有了资本的思维。将人异化,然后收取成果,给予金钱,随后建立竞争关系,让钱贬值,让NPC高产成果。
我爱好多人,喜欢很多人,不知道失去她们的生活是怎样的生活,如果我去冲杀,就无异于离她们而去,如果我更加卷,就会痛失所爱。甚至短暂的卷后,也不想和没经历卷的痛苦的人分享好处。可是那些在职场上卷的人,似乎并未有痛苦,感到痛苦才是症结。
是“不同”吗?越成长越找不到航向标,在还没开始经历卷的痛苦,就已经预设了和不卷的人不同时,我会受到的非议。
一场恋爱让我明白,沉默并不代表什么。妈妈的想法,做法,哪怕都是对的,我也可以不遵守。
李诞有句话说的对,什么都可以是精神支柱,唯独不能是人。在意一个人,会听话。不在意她们时,只觉得你在说什么。我想要的东西,别人未必想给,想选择没用,身体会给出答案。我有多少价值,就会去适配需要这些价值的人。
小时候的喊骂没有让我具有耐受性,反而总是让我在关键时刻后退,努力去做不被喊骂的事情。有些道理是对的,但是因为没钱,就变成了错的。只要有钱,痛苦也变得有意义,死板也有意义,怎样都会被社会认可。吃好住好的人失败,会说每一步都算数,生活有苦有乐。受寒受冻的人失败,会说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三观就这样歪了,如果有钱,也是能说出前面那番话的。
不过我已经不在意了,我做想做的,应该做的事情,不需要背负“你要开心,快乐”的期许。没钱的人有正确的三观,被大多数人看着就像傻子。可我已经决定无视周围人的情绪走自己的路,其实根本不可怕。
妈妈陪我经历了很多通过,初高中以后她放弃了,后遗症就是她看到我痛苦,她也难受。可想取得成绩,怎么可能有太多快乐呢?而成就感快乐,也无法感同身受。
三十岁,会突然发现一些答案。
比如,想快乐就去赚钱让生活舒适,这是事实。纵使没钱的日子也好像快乐过,因为那时也没有痛苦,没有求而不得的梦想和他人要求的目标,自然不痛苦,小快乐也会被放大。
比如,两个人很幸福,一个人也很快乐;有工作很安心,没工作也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