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周末要去打工,只好用《中国通史》的解说词来充数,不过还是有些看头的~🤩
《中国通史》21
民以食为天,长久以来,评价一个王朝的好坏,米价是一个重要的标准,秦末战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统治者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大力发展经济,后世史官评价这一时期,周曰成康,汉云文景,美矣,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记录的盛世,去感受它的富庶与安宁。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3000多件珍贵文物,包括500多件漆器,大量珍稀丝织品、彩俑、乐器、印章等等,每一件都让人叹为观止。而在这些宝物中最炫目的是这件素纱襌衣,它堪称绝世精品,整件衣服重量只有49克,是湖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素纱襌衣用纱料制成,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巧夺天工是目前世界上最轻的衣服。素纱襌衣虽已重见天日,但它的制作方法却和编制它的能工巧匠一起湮沒,无迹可寻。
南京云锦研究院专门研究古代染织技法的研究员王继胜,试图破解这个千古之谜,他从种桑、抽丝剥茧到纺织、裁剪,从每一个步骤,去探寻前人的足迹,小心翼翼唯恐稍有偏差,便会前功尽弃。汉初的统治者,就像制作素纱襌衣一样,在精细编织着整个大汉王朝。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了西汉王朝,汉承秦制,新兴的汉王朝在诸多制度上承袭秦朝。但是,在政治制度上,却没有完全继承秦王朝的郡县制,而是采取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体制。刘邦将大半的疆土分封给七个诸侯王。诸侯王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征收赋税,拥有军队。只有关中十五郡实行由中央直接管理的郡县制。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杨振红:“在刘邦的统治时期呢,其实它的根基一直是不稳固的。七个异姓诸侯王一直是王朝的一个心腹大患。在他登基刚刚几个月的时间里头,燕王臧荼就谋反,刘邦亲自平定了这次反叛。紧接着之后呢,他又花了数年的时间,然后平定了王朝最大的威胁,韩信、英布和彭越。他在这个解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把大片收回的国土分封给了同姓诸侯王。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血缘关系,来维护、维持这样一个西汉政权的一个稳固。”)
政治问题暂时解决了,但是同样严峻的经济社会现在仍然摆在汉初统治者面前,秦末战争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汉初,出现大饥荒,物价飞涨,小米的价格从平日的每石百十来钱涨至五千,甚至上万钱。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现象,人口损失过半,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大城市,只剩下十分之二三,到处一片残破凋零景象。连刘邦这个皇帝都凑不齐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
面对着这样一个民生凋敝,破败不堪的烂摊子,汉初统治者充分意识到必须安抚百姓,让百姓休养生息,否则江山不保。他们见识过强大无比的秦帝国一夕倾颓的惨烈,心有余悸,他们希望汲取秦速亡的惨痛教训,找到一条通往盛世的康庄大道。
公元前195年,刘邦驾崩于长乐宫,葬于长陵。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汉惠帝。
惠帝在位七年就去世了,惠帝死后,吕后临朝称制,以心狠手辣著称,她以极其残忍的手段迫害刘邦宠姬戚夫人,杀害四位刘姓诸侯王,公然违背刘邦誓约,封吕氏为王,几乎危及刘姓天下。因此,历史上人们对吕后的评价向来是负面的。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杨振红:“她嫉妒心很强,也很狠辣,尤其她对于刘邦的爱妃,当时做成人彘的那种残酷的做法。但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看她的个人行为,也不仅仅看她的个性,而主要是看她对于历史发展的一个影响。对于一个王朝,对于一个国家所产生的影响。”) 1983年在湖北荆州市,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西汉早期记录谷物的竹简,足以佐证这一史实。惠帝、吕后时期采取了一系列与民休息政策,惠帝即位当年就减轻田租,从十税一减至十五税一。在位期间,他三次下诏减轻刑罚,废除秦始皇时所立‘挟书律’、奖励孝悌、力田、鼓励生育。吕后临朝时期,废除了夷三族罪和妖言令,放宽对商贾的限制,两度实行货币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等大臣拥立刘邦的儿子代王刘恒为皇帝,是为汉文帝。大臣们如此选择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文帝为人仁孝宽厚,二是文帝的母亲薄氏谨慎善良,没有什么势力。事实证明,大臣的选择十分英明,
文帝在历史上素有仁厚之名,即位的第一年就下诏,废除‘收孥相坐律令’,不再对犯罪者亲属实行连坐,沒为官奴。第二年,又废除‘诽谤妖言’‘祝诅上(即诅咒皇帝)罪’,给予一定的言论自由。除此之外,汉文帝还废除了由来已久的肉刑。据《汉书·刑法志》记载,西周时有五刑,即墨、劓、宫、刖、大辟,商鞅变法又增加凿颠(开凿头颅)、抽胁(抽去其肋骨致死)、镬亨(用鼎镬煮杀人)之刑。 后又下令废除黥(脸上刺字)、劓(割鼻子)、斩趾等肉刑,以笞刑、服苦役等替代,并将无期刑改为有期刑。文帝废除肉刑在中国古代法制建设上是一大进步,也向文明迈向了一大步。
汉文帝时期,同姓诸侯王坐大的问题日益突出。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兵反叛。六年,又发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件。日益强大的同姓诸侯王同样成为大汉王朝的心腹大患。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削藩,请求文帝削夺诸侯王的国土,以削弱他们的力量。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所长 卜宪群:“贾谊是洛阳才子,曾经给汉文帝出过很多的主意。《治安策》就是之一,汉文帝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但是也并不是说没有一点没有吸收他的建议。他把淮南王和齐王都进行了拆封。”文帝没有完全采纳贾谊的建议,主要是出于政权稳定性考虑。他对于削藩有着种种顾虑。虽然,这种姑息最终酿成了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但在当时削藩显然还为时过早。文帝统治始终把稳定放在了第一位,内政如此外交也是一样,匈奴人屡屡撕毁和亲之约,入侵边境。文帝怕刀兵再起,百姓遭受战争之苦,下令严守边塞,不发兵追击。
汉文帝是个宽厚的皇帝,但也是个颇有手腕的政治家,他所有措施都旨在巩固政权。文帝刚从代国进京登基入未央宫,就拜亲信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北两军把军权控制在自己手里,又大封拥立自己的功臣,展示自己的谦逊态度,使功臣集团安心。看时机合适又让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去,罢免绛侯周勃的相位以抑制功臣集团的势力。并先后平定了济北王刘兴居和淮南王刘长的谋反。
汉文帝的节俭是非常少见的,他在位二十多年宫室苑囿没有新建,衣服车马也是久不更新。文帝曾想建一个露台,一算要话费百金,文帝于是说:“百金相当于中产之家十家的家产,我侥幸奉先帝宫室,常常担心辱没了先帝,还造什么露台。”就中止了计划。
公元前157年,文帝驾崩。为了纠正当时的厚葬风气,他临终前遗诏薄葬。“朕闻之,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第一次将国丧的时间定为三天,期间允许百姓婚嫁、祭祀、饮酒、吃肉。他不仅不要布衣车和兵器送葬,还下令将夫人以下的姬妾遣散回家,随便出嫁。这种对人的爱惜,两千年来都很少有帝王能够做到。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景帝统治时期最著名的事件是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他采纳了晁错的《削藩策》,导致七个诸侯联合反叛。反叛之初,景帝为了安抚作乱的诸侯王,腰斩了力主削藩的晁错。但诸侯王继续进兵,景帝不再妥协,很快平定了叛乱。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文玲:“表面上他是很宽厚的,但实际上他内在也有比较刻薄的一面。他有一点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点不择手段。实际上就是说也有人认为那个景帝作为一个政治家,他难道不明白诸侯王要清君侧、诛晁错是个借口吗?我就是有些认为他肯定知道,但是呢觉得这个晁错就是说过于强硬,然后他可能觉得也可能对自己的政治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就借机把他给除掉了。”)
平乱之后,东方诸侯王的力量大大削弱,景帝却没有掉以轻心,他加强了中央对诸侯国的控制,剥夺诸侯国君自治的权力,收回王国的官吏任免权。对于诸侯王景帝虽然采取强硬手段,但是在治国的策略上,景帝继承了父亲的政策。清静无为、轻徭薄赋。景帝即位当年,就免除一半田租,实行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为后代所继承。第二年,又下令将男子服正役的年龄从十七岁提高到二十岁。在年成不好的时候,还下诏不接受郡国贡献,降低皇宫饮食标准。
在减轻刑法方面,景帝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前元元年和前元六年,景帝分两次完善文帝废除肉刑的政策,减轻了笞刑。使肉刑的废除真正对百姓有利。他又废除了残酷的磔刑,改为较为和缓的弃市。在判案上,景帝强调疑罪从轻的原则。 这是1983年在湖北省荆州市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出土的《奏谳书》,它记录了秦及汉初一些疑难案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疑难案件或者被告人不服的案件上报主管部门合议的制度。景帝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他在中五年(公元前145)下诏,痛斥不法官吏、徇私枉法、结党营私,以执法苛刻为明察,致使无罪者蒙冤,有罪者横行。命令自此之后,凡有疑问的案件,都要上报,进行合议。后元年再次下诏,进一步明确,疑案先交给主管部门合议,如果主管部门仍不能定案的移送至最高司法机构-廷尉,进行终审,强调治狱者务先宽。
文景时期一系列惠民措施,博得后世的一致称颂。据统计,文景时期共颁布了八次大赦令。文帝、景帝的谥号便因其政绩而定,谥法称:“道德博闻曰文,由义而济曰景。”从西汉王朝成立,到汉景帝刘启病逝,汉王朝已建立六十一年。汉初残破、萧条景象一扫而去,城乡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贮藏了大量财物,过苦的钱数以亿计,因长期不用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数都没法数。太仓堆满了新旧粮食,有的因没有地方放,只好放在外面,以致腐烂不可食,街巷中到处都有马,田间更是成群遍野,那些乘母马的人都被瞧不起,地位卑贱的看门人都吃上了粱、肉。为官做吏的因无事可做,忙着生养孩子。人人自爱,而重犯法,以行义为先。
制作一件素纱襌衣,花了王继胜十三年时间,迎来一个盛世得需要几十年、几代人,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他们共同编织了文景之治。这件垂范后世的素纱襌衣编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盛世。然而,在一片繁荣景象的治世背后,却掩藏着重重危机。经过汉初几代统治者的清静无为、休养生息,的确是一扫秦末的残破凋敝,出现了欣欣向荣、百业俱兴的盛景。然而,诸侯王和匈奴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北方的匈奴一直是汉王朝梦魇般的劲敌。从汉高祖刘邦时代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北方的骚扰和挑衅。新兴的汉朝无力与匈奴大规模长期征战,只有采取和亲与安抚。然而,怀柔只可以换取短暂的和平与宁静,却无法保证长治久安。
公元前141年,景帝病逝,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武帝。卑辞厚币,从此变成金戈铁马,武帝的雄心和大汉的铁骑横扫草原。匈奴人将遭遇前所未有的挫败。西汉历史也掀开了烽烟四起、波谲云诡、威震海内的新篇章。
第二十二集 汉武帝
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鸟鼠山,流经天水、宝鸡、咸阳,来到古都西安,在渭河之滨,这片黄土高原上,坐落着一片绵延近百里,高达百余尺的古墓群。西汉十五位皇帝中的九位埋葬在这里。九位皇帝死后重新聚首。两千多年来,他们仿佛一直在回忆往事,萧瑟的衰草昭示着一去不返的汉家神威。这九个陵墓中,最为巍峨壮观和富丽堂皇的是汉武帝的墓葬-茂陵。这里埋葬的是一位伟大的帝王,他创制制度、广揽英才、开疆拓土,新增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西汉帝国。 后元三年(公元前141),汉景帝病倒,眼看将不久于人世,他颁诏为十五岁的太子刘彻,提前举行成人冠礼,为的是让其即位亲政。景帝随即病逝未央宫。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彻于当天在景帝灵柩前,即皇帝位,他就是汉武帝。由于景帝精心安排,权力交接平稳过渡。景帝时代结束,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始。汉初六十余年,黄老之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文帝、景帝无为而治,这使得秦末以来残破的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发展,出现了中国帝制时代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经济上的富足之势必将转化为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的强大。
高帝七年(公元前200),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率军与南下入侵的匈奴军在平城白登山激战。刘邦被困七天七夜险些被俘。刘邦自此意识到当下尚不具备武力解决匈奴的国力,遂于匈奴和亲。汉匈关系自此有所缓和,但匈奴一旦遭遇灾荒便撕毁合约,南下掳掠。
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匈奴14万骑兵甚至深入距长安仅七百里之地。在西汉建立最初的六十年间,强大的匈奴不断侵扰中原地区,践踏农耕文明,成为大汉心头之患。
随着武帝成年,他决心解决匈奴问题。武帝即位时,大汉帝国的实力与此前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然而,是否具备独自对抗匈奴的能力,武帝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需要一个同盟者,他听说匈奴大败月氏后,月氏人西迁至西域一带。武帝于是决定派人出使西域,联络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武帝向全国征募愿出使西域者,张骞毛遂自荐,踏上征途。哪知张骞一去杳如黄鹤,武帝左等右等,等不回张骞。决定先按计划动手。
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六月,武帝命韩安国、李广等五将军统兵30万,埋伏于马邑城附近的山谷中,同时派人引诱军臣单于领兵奔马邑而来。匈奴军一路畅通无阻,但见原野上牛羊成群却不见放牧之人,军臣单于顿时起了疑心。恰巧这时,雁门郡的一名军吏巡视属县,匈奴骑兵将他俘虏,胆怯的军吏和盘托出了马邑之谋,军臣单于大惊失色急令退兵,汉军出击未能追上。汉武帝精心策划的伏击计划马邑之谋宣告失败,汉匈和亲也宣告终结,双方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残酷的战争时期。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春,汉军北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汉军四万精锐骑兵分四路,车骑将军卫青从上谷出击,骑将军公孙敖从代郡出击,轻车将军公孙贺从云中出击,骁骑将军李广从雁门出击,四路大军在东西两千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发起进攻。结果两路败北,一路未与匈奴遭遇,四路大军中只有卫青一路立功,他率部攻入匈奴人的圣地龙城,斩首生俘七百余人。 为了报复汉朝,匈奴加快了南下侵扰的频率。元朔元年(公元128)秋,匈奴铁骑再度南下,武帝命将军卫青、李息出击,斩杀数千匈奴兵。元朔二年(公元127),武帝再次命卫青、李息出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地区),但匈奴不甘放弃河南地,展开疯狂反扑。武帝于是决定组织一次大战役以击垮匈奴。
这里曾是漠南之战的主要战场,如今从祖辈流传下来的皮影戏已经被甘肃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尤以唱腔简单、粗狂、豪放著称。而当年霍去病与匈奴交战的场景是皮影着力表现得内容之一。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在漠南之战中未满十八岁的霍去病主动请缨,亲率八百骑兵在茫茫大漠里奔驰数百里寻找敌人踪迹。结果,他独创的长途奔袭遭遇战首战告捷,斩敌两千余人,霍去病也成为汉军楷模。在取得漠南战役胜利之后,武帝决定发起河西之役。
东大山位于祁连山北麓,公元前三世纪大月氏就在此地建立自己第一个城池,直到匈奴人袭来占领其王庭,斩杀其首领。大月氏被迫离开这里,一路向西而去。单于把这里变成了驻牧中心和王庭所在地。离永固城约20公里的祁连山脉中就是著名的扁都口峡谷,它在河西走廊中部横穿祁连山脉,战略地位十分险要,犬牙交错的山峰,狭长的山谷曾回响着西汉战马的嘶鸣、士卒的呐喊。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三月,河西之役打响,骠骑将军霍去病亲率一万骑兵从陇西出发,渡过黄河,翻越陡峭山岭,穿越扁都口,他转战六日如神兵天降,直捣匈奴驻地,斩敌八千多人,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驱匈奴于千里之外,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为进一步巩固对河西走廊的占领,武帝在这里先后设置了武威、九泉、张掖、敦煌四郡。匈奴接连丢掉焉支、祁连二山十分背痛,他们唱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其后大量匈奴兵投降汉朝,匈奴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此河西走廊无匈奴踪迹。
河西之战之后,接下来武帝要解决漠北匈奴主力。元狩四年(公元前119)漠北之役开战,这年夏天武帝集结十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分领,又征调数十万步兵转运粮草。此役,卫青、霍去病双双取得大捷,共消灭匈奴将近九万人,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临翰海(今俄罗斯境内贝加尔湖)而还。漠北匈奴主力丧失殆尽,残兵败将远遁逃命不敢再战。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副研究员 宋艳萍: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三次重要的战役,第一个就是漠南战役;第二个是河西战役;第三个是漠北战役。这三次战役它是汉军重创匈奴军,大大地削弱了匈奴的力量,使匈奴再无力组织大规模地南侵。”) 不幸的是漠北战役仅仅两年以后霍去病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十年后,大将军卫青亦去世。茂陵东去二里之遥,有两座外形独特的陪葬墓,一座貌似贺兰山;一座酷肖祁连山。贺兰山下安息着大将军卫青,祁连山下长眠的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正是这两位将军当年让匈奴人闻风丧胆夜遁千里。
武帝开疆拓土,扩大西汉版图,并不限于北方蒙古草原。现在他一声令下,剑指南方。秦末战争爆发后,越人相继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南海郡尉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楚汉战争期间,闽越和东瓯首领曾帮助汉军攻打楚军。汉建立后,刘邦分封他们为闽越王和东瓯王,后又派使者出使南越,令赵佗臣属,但三个封国实际上处于半独立状态。
元光四年(公元前130),武帝派使者前往西南,夜郎及周边部族归汉,汉设犍为郡。元朔元年(公元前128),高丽、沃沮南面的濊貊(hui mo)首领率众归汉,汉在此设苍海郡,西汉帝国的宏大版图初露端倪。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的秋天,已经十三年杳无音信的张骞回到了长安,武帝平生第一次从张骞嘴里听说汉以外竟还有广阔的世界,不禁十分神往。于是命张骞等人分四路出使西南更遥远的身毒,却受当地部族的阻截,此次受阻使武帝下决心重新经营西南夷。然而正是这个时候帝国财政出现了空前危机,战争士残酷的,战争又是一个烧钱的火炉。
这里是位于甘肃敦煌的河仓城,建于西汉,河仓城在西汉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
在西北的大漠戈壁滩上,玉门关与河仓城交相辉映,经历千年的风雨沧桑,昔日的雄伟建筑已荡然无存,曾经人来马往十分繁忙的疏勒河岸也长满芦苇和甘草。稀罕王朝在经过十余年的战争之后,文景之治积攒的财富已经消耗殆尽,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财政危机若不设法缓解,不仅外事四夷的征伐战争难以为继,而且很可能危及大汉江山。严峻的财政形势迫使武帝不得不一边放慢对外军事行动,一边采取对策。
汉武帝在击败匈奴设置张掖郡后,为了增加粮食生产,解决财政危机,开始实行大规模移民屯田。但武帝知道,解决财政危机不可能完全靠发展农业生产,因为时不我待,必须寻求更为快捷的有效方法。被财政危机所困扰的武帝,从父祖的做法中得到了启示,那就是卖官鬻爵。武帝接着祭出劝民捐款新招,却无人响应。武帝想,征伐四夷、平定边患是为了全体国民的利益,如今国难当头,富豪们却不肯拿出一分钱救国家之急,他决定用强制手段强行从富商大贾口袋里往外掏钱。一系列垄断财利的措施就此出台。
武帝决定截取富商大贾们最为盈利的项目,于是盐、铁、酒等国有化运动接踵而至,富商大贾们感受到严冬来临。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六年(公元前117)御史大夫张汤先后提出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武帝准诏。虽遭商人激烈反对,武帝强力坚持,撤换办事不力的东郭咸阳,让桑弘羊全面负责。桑弘羊大刀阔斧进行整治,设置盐官和冶铁官,效果立现,政府收入大增。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员 邬文玲:他的一个核心最实质的就是把这个财政大权收为国有,所谓的就是实行专营的,国家的专营的制度,我觉得这个是他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实旨。这个时候跟他想加强中央集权,跟他的政治举措是配套进行的。) 迅速充盈的国库称为对外军事行动的坚强后盾,因此在元鼎二年(公元前115)至元丰六年(公元前105)这十年间,汉武帝在开辟疆域和外交沟通方面取得辉煌成绩。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汉出兵南越,平定其国相吕嘉反叛,设立九郡。次年,平定西南且兰族反叛,设五郡。元丰二年(公元前109)征服滇国,设立益州郡,赐滇王王印,至此五岭以南及西南地区几乎全部并入西汉版图。
元丰二年(公元前109),汉从海陆两路攻入朝鲜半岛,设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经过数年经营,武帝时代的中国疆域东抵日本海、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较秦时扩大近一倍。
汉在打通西域及中西交通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大进展。匈奴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遭遇大败后,向西北迁徙。此时汉匈争夺的焦点已经转移到了西域。
这里是交河故城,这座两千多年前用夯土建筑起来的城市,许多残壁遗留有烈火焚烧过的痕迹,使人联想到当年破城时一幕幕激烈的厮杀。那是在公元前108年的春季开始,匈奴军队与汉军开始在这里为争夺领地进行着西域有史以来最大最长的阵地战,持续了近五十多年,经历了5次大规模战役。在第5次战役中,楼兰和西域的一些小国也争先恐后派遣军队协助汉军作战,在汉军更为猛烈的前后夹击下,匈奴军队最终臣服,史称五争车师,汉最终控制了西域门户。 元封六年(公元前105),汉武帝将细君公主嫁给乌孙王,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控制,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通从此畅通无阻。由于当时的贸易以丝绸为主,这条道路被誉为“丝绸之路”。
汉武帝用兵匈奴,前后推进15次战争,匈奴的残兵败将自持不是汉朝的对手,便转而遣使求和,武帝于是决定暂缓军事行动,派苏武前去游说接受匈奴臣服,不料匈奴发生宫廷政变,苏武被匈奴扣押,成为人质。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北海度过了漫长的19个春秋,其实,已投降匈奴的汉朝大将李陵奉单于之命前来劝降苏武,看着瘦骨嶙峋,手持节杖的苏武,李陵伤心地流下眼泪。他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苏武说:“我苏武何德何能?全是武帝的功劳,我今天有机会杀身自效,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李陵听后,哭泣着告别了苏武。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汉匈和亲,苏武终于全节而归,而匈奴对汉也不再构成威胁。
汉武帝的一生都在构建一个强大的帝国,他用兵匈奴四十年,开疆拓土的雄心一直激荡着雄才大略的刘彻。在中原文化取得强势地位的背景下,西汉君臣上下形成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烈国家意识。
盛极而衰,在盛世表象后面徘徊着可怕的阴影。按照武帝的原定方针,在完成外事四夷的任务后,必须把军国大政从对外征伐转到对内恢复发展经济和稳定社会秩序上来。武帝原计划是让他的继任者太子刘据接班后来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但在武帝暮年发生的太子废立事件和全国百姓蜂起造反,把国家推到了土崩的边缘。武帝意识到,政策的转变已经等不到下一代了,必须提前改弦更张。
征和四年(公元前89),武帝颁布了轮台诏,深刻反省和检讨自己多年来所犯的错误,同时提出国家政策的全面转变,举其要者,政治上从严刑峻法转向宽松温和;经济上从垄断财利转向发展农业;对外关系上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对于广大百姓而言,从重负繁役转向轻徭薄赋。
轮台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罪己诏,汉武帝到了晚年,沉稳持重、头脑清醒,他并没有居功自傲、不可一世,而是以雄主身份真切自责和痛悔自己的失误。
从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发布遗诏相隔仅短短两年,岁月峥嵘给予武帝纠正错误的时间真是太短太短。汉武帝有着伟大而传奇的一生,他显扬儒学、求访贤良、举用贤俊茂才,让他们成为国家建功立业,他兴设太学、整治礼仪、改颁历法、协和韵律,确立了影响后世的德以扬善、刑以惩恶、德刑并用的汉家制度。他戡定外患、开拓疆域,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但他的一生也备受争议,直到清代还有人指责他穷兵黩武、征伐不休,到武帝末年全国户口减半,国家濒临灭亡的边缘。
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影响千古、彪炳史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都不会忘记这位雄才大略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驾崩,享年七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