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是国民党的中将唐纵讲的,他说研究中国的历史发现中等才能者往往做到了很高的位置(大位)。对照历史现实,我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点原因:
一是高才的人难免恃才而骄,恃才傲物,才能大的人缺点也大,所以他们青年时就会受排挤、受打压。其中一些人沉沦了,一些人放弃了追求,求仙访道去了,坚持下来的几个人,等到知道需打磨自己收敛锋芒了,也人到中年了,此时所处的台阶低,所以也登不上“大位”。除非是战争年代,中年低位高才者才可能让你一下子冒出来,因为不用你不行了。比如左宗棠(一生自视甚高,经常以诸葛亮自诩;才高八斗,为人刚直矫激、狂大孤傲)48岁时还在随同曾国藩襄办军务,他同时代的曾国藩、李鸿章30多岁就做到了高位;若不是战争情况下,当时有“方今天下一日不可无湖南,而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说及共识,他也不会冒出来。
二是中等才能者知道自己水平能力一般般,所以他们往往不会出头,不会争当领袖,也就较少对立面。遇事也思之再三,多方反复征求意见,深恐遗漏,要干了,往往又放下。这样一来有些事时过境迁就不用决策了;二来有些事大家都出过主意,都给他支过招儿,等到不得不办了他才决断,则矛盾就少的多了。中才者犹犹豫豫之时,也正是大家都要看清楚事物本质的时候,也正是大家都看清楚不得不办的时候,容易形成所谓的“从谏如流”成功率高,从而赢得众人的好评,而不是像那些高才者,未卜先知或先知先觉,在众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或者不能形成共识时,就自己做出决断,并不屑解释,引起大家的惊惧。纵使事后证明才高者决策正确,因为他们孤立和不屑,大家也不承认他的高瞻远瞩(跟不上你就会排斥你,因为你用不到他们的才智,你的存在使他们没有了用武之地,甚至威胁到了他们的生存地位),所以才高者的这种行事风格,往往令他毁誉参半。
三是中才者很听话,俯首帖耳,往往会一心一意的跟定“上位”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情况,所以对上级的指示贯彻起来尤为坚决。并且为了抱住上级的大腿他们也极尽对上级的歌功颂德之能事,“上位”者也认为“中才”者衷心、忠诚,他们会跟定自己,是自己的人,不会遇事“向理不向情”,实际情况也大抵如此(不轻易改换门庭)。
四是“上位”者本身的格局、高度、胸襟、思想、水平等决定了他接纳、培养、选拔人才的高度,所谓高选高,低选低。并且你也不能指望“上位者”都有极大的包容心、爱才心,对“高才者”的“自身打磨成熟”的等待心等等。青年的“高才者”所不知道的是:一般来讲“上位者”地位越高越听不进不同意见,“上位者”年龄越高也越发听不进不同意见,“上位者”越高就越要面子,反之皆是少数。
五是青年“高才者”虽然志向远大,所谋者大,但“高才者”往往不守故常,其不自知,或者以“不守故常”为荣。“上位者”一般来讲是这个体制内的人,是体制的守护者,他怎么能轻易接受“不守故常”呢!所以除非时势造英雄,或者战争年代或突发事件,青年“高才者”才会登上历史舞台。
六是青年“高才者”所处的台阶低,地位低,没有经过多岗位历练,他的设想大方向正确,但细节上实行起来则往往会不通,而他又不知道此点,还让“上位者”全盘接受,一点也不能改动,这也是他们被排斥的重要原因之一。古人讲:百无一用是书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谙民生,轻于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