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中,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其中少不了的是各种各样的计谋。从《三十六计》的各种解读、各种兵法的讲解,乃至《三国演义》这样脍炙人口的小说,以及诸葛亮、吴用这些军师形象,全都深入人心。似乎有了计谋,就能取得胜利一般。
但从整个中华历史的发展视角而言,最善用计谋的中国人(或者是我们普遍认为的中原汉人正宗)在各种战争中大抵是败多胜少,无论是最早的匈奴,还是后来的突厥、契丹、西夏、女真……大抵可以将咱们的正宗吊打一番——咱们这么懂计谋,不应该呀!
那是因为计谋都是局部而具体的,更容易被记住,但一个计谋若要有效,首先必须严密封锁信息,且对手必须比你愚蠢;其次是一样的骗人把戏只能用一次,不能重复使用的计策不具备传承性;最重要的在于,计谋都属于“零和”游戏,一方赢另一方必须输,双方的得失之和等于零。
在现实中,符合这样苛刻条件是极其稀有的,而就算通过计谋取得了一些胜利,最终也达不到全面胜利的结果——即便是《三国演义》小说里神机妙算近似妖孽的诸葛孔明,不也没能扭转蜀汉的困局吗?
相较之下,关于战略方面的问题,虽然看上去很高大上,其实,真会去深入探讨的人并不多。比如刘邦手下的萧何就是典型的战略人才,取得咸阳之后,正是他打包整理了大秦帝国的户籍典册,对秦帝国的资源了如指掌,这才保证了刘邦在之后与项羽的对抗中能获得最终的胜利——有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为什么项羽总是打胜仗,队伍却越打越少;刘邦总是打败仗,但部队可以越打越多呢?这全靠着萧何运筹帷幄的战略部署,以战略上的优势碾压战术上的不足。
顺便说一句,其实诸葛亮其实也是个战略人才,《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其实鲁肃也提过,他的第一个职务是军师中郎将,就是主管钱粮后勤户籍管理的,而他用的方法其实和萧何差不多,之前刘备正是缺了这种能够规划未来、确立方向的人才,才一直如丧家之犬一样颠沛流离的。
战略,关注该做什么的问题,很多方法是可复制可借鉴的,但往往并不出彩,也很难让普通人来理解;计谋,着重于具体零和博弈状态下占得优势和利益,因为具体而有效,总是广为传颂。但从发展角度而言,更应该关注和学习哪一个呢?
能搞明白其中不同之处的,就已经上了个台阶了——至少不再是一个喜欢评价谁好谁差的看客。这种认知上的提升,何尝不是一种战略储备呢?
2019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