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好像却又要失去一写作读书群,突然觉得好书难读,好友难遇。好书跟好友一样是个人评判标准,即使拿出一本经典也不一定人人喜欢,但是遇见一群好友就应该好好成长,毕竟陪伴总是有期限的。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自己喜欢的作者推荐过几次,自己又把这本书列在必看的清单里,而我又给自己定下一个阅读习惯,本着读完一本再读下一本的原则,坚持雷打不动。另一个原因是自己有一群可爱的朋友,我们成立了一个读书群,而我也自信的在群里推荐了这本书,为了自己的计划,为了读书群的计划我用了近20个小时才读完这本书。
一个月读一本书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说,而这一个月才抽出20个小时看完,阅读速度之慢可见一斑。我不求快,只希望阅读可以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个人觉得每天阅读1个小时比突击阅读5个小时要好,保持书的感觉比快餐式阅读感觉更重要。
阅读是困难的,我们总要赋予它意义才能读下去。尤其是对于这种非故事类书籍,不是抱着特别的兴趣和爱好,很容易半途终止。
现在的电子书软件已经拥有阅读兼社交功能,把你阅读的时间进行排名,也是一种督促的办法。之前一直不理解一周可以阅读20小时的朋友是怎么做到的,后来发现他们大多数看的都是小说,这也说明故事性的书籍更容易让人接受。
在我看来书分为两种,一种是提高自己的观念,一种是愉悦自己的神经。好的观念可以让自己打开视野,回到逻辑的推演,《理性乐观派》这本书就有这样的效果,它给出结论,拿出事例,梳理逻辑,呈现出另一种状态,让你再看问题时犹如恍然大悟之感。
比如说繁荣。在原始人出现后,物物交换在人群中天然的形成,一个人可以用自己捕渔的技巧满足自己的衣食所需,另一个人可以用自己的存粮交换到自己想要的一切,逐渐人与人之间形成了集体大脑,这集体大脑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强的动力,协同战斗冲出困境,让每个人的利益捆绑在一起,为完成同一个目标大展拳脚。
也因为彼此的协同,人类才能成为地球的霸主。动物之间的协同最多是以家族的血缘为纽带,而人却可以通过对陌生人的信任链接上万、上百万人进行大规模活动,这是人类仅有的。
再比如市场。有贸易自然有市场,那到底是政府划定一个贸易区先开始成市场还是有了贸易区后自然成市场呢?书中也给了答案,市场是自下而上的,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商人善于通过市场积累财富,政客善于通过权力监管市场。
还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我们往往对自己乐观,对社会悲观。偌大的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只知道自己的努力不知道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各个角落都在百花齐放。当一种认知模式成为静态时就是局限的开始,写本文的时候我发现在沙特已经有一个机器人获得公民资格,这个机器人可以与人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上杂志封面,做电视访谈,AI的发展速度超出我的想象。
看完这本书我在反思,悲观的情绪来源于本能的恐惧。比如困难的时候温饱就是幸福,理财的时候保本很关键,考试的时候正常发挥就是幸运。
当下是最好的时代,温度高一点不好,低一点也不好,机器人笨了不好,太智能了又危险,人口多了成本低,人口少了阻碍发展,维持现状成了很多人的美好愿望,也是悲观的开始。
正如书中所讲,稳定的状态是哲学上的概念,自然界没有均衡状态,只有持续的动荡。
这让我想起我们的读书群,经过一年多一点的陪伴还是证明成长是一个人的事情,没有自律总有一天会走向分叉口,平台的监督总是有限的。时间不能证明稳定,感情也不能说明以后,唯有自己不断成长相遇会在某个点成为必然。
对,不管是人口问题还是能源问题,又或是战争、饥饿问题层出不穷,但人都是动态的,相信未来的一代人总能通过各种办法挽救、破解,未来只要交流的道路保持畅通,世界没有道理走向倒退,只有思想隔绝,封闭起来才是人类大灾难来临之际的开始。
我们应该有这样的乐观态度,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事实证明人的历史确实是这个样子,虽然兜兜转转但总能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提升我们各项技能和生活品质。
就像我相信我们的读书群虽然没有群主哆啦的催促依然可以保持更新的节奏,这是过去一年多的写作习惯,更是对自己的承诺。哪怕暂时的分别,相信成长不会停止,没有外在的监督,自律更为可贵。
保持乐观就像随时拥有阳光一样温暖,这样的书值得看,这样的观念值得拥有,这样的读书朋友值得再次相遇。
文:慧眼识鱼
关注个人成长,每天记录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期待与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如果文章对您有帮助,关注一下点个赞❤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