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我参加主编写作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就是阅读,就是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
我从小就爱读书,从懵懵懂懂记事起,爸妈逢年过节或者生日买礼物问我需要什么时候,我都是一句话“我要书!”而且不挑种类也不论体裁,一直到我上高中。高中时候就不怎么看书了,一方面可能是学业加重,另一方面是人大了,玩心也大,把读书的时间都用去玩了,这样一直持续到现在。平时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概率简直是零。直到最近,参加了写作营。
第一周,我由于没有看清作业规则,单只交了一篇自主命题文章,没有读书笔记,直到助教公布未完成任务的名单才知道自己漏交。于是,第二周,我开始了第一篇读书笔记,我挑了张爱玲的《半生缘》,虽然书看过不止三遍,但写起来仍然不得章法,完全不知道要怎样下笔,也是潦草完事交了上去。说实话,这时我心里有点想法,我本以为老师会滔滔不绝谈谈关于写作这件事或者教我们一些写作方面的知识技巧等等,而不是像那样自己苦思冥想怎么下笔,写些什么?怎么写?一个礼拜看完一本书,对谁来讲都没问题,我甚至能在短时间内(两三个小时)看完,但关键是得写读书笔记,这就不是读书速度能解决的问题了。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唯有自己经过思考推敲以及收集资料这些过程对书本对资料的认识更胜于老师讲一些技巧之类来得更有用。
第三周选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铺》。中午把小屁孩哄睡之后,我就坐在他们旁边读完了这本书。书是看完了,也了解了全书由五个故事构成,但还是写不出笔记啊,不可能复述一遍五个故事吧!所以第二天抽空又把书打开读了起来,第二次阅读时,我放慢了速度,过程变得非常有趣。比如会对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引发思考,或者又印证在自己生活里产生共鸣,也看到了作者为了讲一个故事,怎样进行铺垫和情景描述?也摘抄了很多东野圭吾金句“人的心声是绝对不能无视的”之类。如果阅读这本书,能够整理清楚文中每个人物的关系结构,就会发现东野圭吾的小说结构有多棒!直到现在,我还会经常去翻看这本书,这是以前根本不可能的事,一本书粗略看完就扔一边了。
主编虽已不在要求我们写读书笔记,但我仍然坚持每读完一本书就写一遍笔记。虽然读书速度因此而受到影响,但是阅读过程完全是另外一番体验。也会因此而开始注意作者对于故事的构思,语言的表达,场景的描述自己人物内心的刻画等等,也有可能仅仅是喜欢书中某句话,学着自己是否将来写类似状况时是不是可以采用。对于我来说,能有这样的改变,真的要感谢写作营,感谢主编大人。
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情或喜好来选择什么时候阅读,阅读什么样式的书籍。是上班途中选一本畅销的小说倚在地铁车厢里浏览,抑或晚饭后选一本名家大作窝在家里阅读。不管何种方式地阅读,当合上书本,希望不仅仅是知道作者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而是有些什么东西触发了你的思维,引发了你什么样式的思考?也许,这才算得上阅读过一本书。
试写读书笔记,是使阅读不苟且,有了这种不苟且的态度,我们的阅读会变得更有深度,更有意义。而不是明明你读过很多书,却只是记得书名,朋友们夸你书读得真多而你心里却羞得无地自容。
虽然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说“书读的多了,浑身沾满书香气”,所以我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 拜托,你读那么书,可不只是想身上沾点书香气吧?试着写读书笔记吧,那样看起来会更像读过很多书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