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几天都在看这本书,当自己迟疑,迷茫,想逃离这环境的时候,我就去看看这本书,里面的文字给我力量,熬下去。
经常,回忆起一切自己傻蛋的事情,背脊一身冷汗,骂自己的浮躁:
书,我前两年就买来了,两年前我都看完这本书了。为什么两年了,就不长记性呢?也只有最近大受挫折了,才陷入深深的反思焦虑之中吧。翻看里面的文字,字字似乎都在说我。
难受的时候,我重点去看曾国潘是如何"脱胎换骨"的这章,几个字眼特别深刻:
一是恒:做事要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必要另换一个人出来,安身立命,方是功夫进步。
二是熬:要勉强自己,忍受痛苦,在紧要关头熬得住,挺得住。
我想把我印象深刻的摘抄下,让自己长点记性。
如果一个人真诚的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的定,说得出,办得来。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身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的比较充分。而“圣人”,或者说达到“自我实现”状态的人,则是通过刻苦努力,穿透重重欲望缠绕,战胜重重困难,将自身潜能调动发挥到近乎极致。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处于昏睡或者赖床状态。有的人,一生被物欲所禁锢,如同被困在圈中的猪,终身没能清醒。有的人,意识到了清醒的必要,但终身处于一种“勤奋地懒惰着”的状态,一生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关键处突破不了。其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横起,扫绝一切罗网。
一段话就戳中自己的痛点,虽然认识到清醒了必要,却依然对自己下不了狠心。在写文章的当下,仍时不时的触屏手机,精力不能集中。《少有人走的路》有一章就是要推迟满足感,我的行动总是跟不上我的认识。
人要成长,必须有一个吃大苦的过程。忽忽悠悠,舒舒服服是永远完不成脱胎换骨的。写日课修身,就是曾国潘一生的猛火煮阶段。
问题的根本在于这个"行"是否真的到位,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力是否真的能担当的起他的认识。只有从细节抓起,在细节中贯彻自己的认识,才叫实行。大部分人的一生正是因为从太多细节上轻松愉快地滑过去,到了大节之处,也就没有了斩钉截铁的力量。
我辈既如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完养精神,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言语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另换一个人出来,方是功夫进步。
要在紧要关头撑得住,挺的起。
许多根深叶茂的缺点毛病,通过一时半会的猛火煮,不会彻底改掉,只有用一生的时间去温火煮,才有可能慢慢化掉。
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不愿意宽恕体谅别人:“凡有血气,必有争心,人之好胜,谁不如我。”但是只有宽恕体谅别人,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顺遂的人际环境。所以即使不愿意,也要奈着性子强迫自己这样做。
如果一个人不能勉强自己,则一事无成。“若不能勉强而听其自至,以顽钝之质而希生安之效,见人之气类与己不合,则隔膜弃置,甚或加之以不能堪,不复能勉强自抑,舍己从人,傲惰彰于身,乖戾著于外,鲜不及矣”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往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
极耐得苦,方得为一代之伟人。
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