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只有在孤独中慢慢沉淀,才能感悟生命的本质。不要总寻求别人的理解,因为懂得你的人,自然懂你,不懂你的人,言语再多也无用。
如杨绛先生所言:“永远不要跟别人解释自己,懂你的人不言而喻,不懂你的人百口莫辩,做事不需要人人都理解,做人不需要人人都喜欢,要么和灵魂有趣的人结交,要么和简单朴素的人相处。”
《诗经》中曰:“知我者为我心忧,不知我者为我何求。”
已经习惯了每个章节读三四遍,阅读第五章《回避人》这个章节已经第五遍,才动笔记录阅读感悟,了解到基本冲突的第三种类型就是离群独居的需要,就是对他人的回避。
每一个认真对待生活与自己的人偶尔都有一人独处的需求。渴望一种富有意义的孤独,但绝对不是神经症表现,多数神经症患者不敢深入到自己心灵的内部,而失去了享有建设性孤独的能力。
“每个人,从正常状态到神经症状态都像是一架受遥控的飞机,注定要失掉与自我的接触。”回忆生命中的那些过往,我与孤独为友的日子比较多,学生时代的我不太爱和同学交往,喜欢一个人静默,在同学的眼中,我是个和他们融入不到一起的“异类”。
我的时间大多都和自己独处了,喜欢独自一人去学校附近的一个小书店,每周节省下来的饭钱都用来买书了,有书作陪仿佛也就有了全世界。阅读和写作拯救了我,也成就了我,让我的孤独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现在看来那个时候那个状态应该是自我孤立型,但一直不影响学业,我离群索居的目的并不是消极的,虽然是我行我素,但是对独立的需要是自己自愿的,没有谁强迫,也不是盲目随从谁。
所有自我孤立型也不全是病态的,也不是所有的自我孤立型都是神经症患者,有的人天生就是属于那种不喜欢熙熙攘攘的世界,更多的时间喜欢安静,喜欢有自己的一方净土可供心灵栖息。
与独处相安,与万事言合。惟有独处,才能让心灵得到净化。惟有独处时光,滋润心灵的同时,灵魂也跟着一起生长。静下心,才能聆听世界的声音。人生,就是通过修身而养心,从而达到高贵的境界。
理想的生活并不存在,讨论神经症患者对他人的基本态度以后,熟悉了尝试解决冲突的两种办法:一种是压制人格中的某些方面而突出它们的对立面。另一种是在自己与他人之间保持距离以便冲突不能不能发生作用。
神经症患者创造了一种自以为是的意象,但是无论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心中的形象总是与实际相距甚远。在精神错乱者肆无忌惮的自夸中,可以观察到这种理想化的意象。从本质上说,理想化意象是一种无意识现象。与真正的理想不同,理想化意象有一种静止的性质。
弗洛伊德认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自恋”态度就是治疗的最大障碍。他引进了关于神经症的理论,并给出了一系列的名称:自我理想,自恋,超我。这个现象又构成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核心,被称作“争取优越”。
治疗的任务使患者意识到他的理想化意象的详细情况,帮助他逐渐认识到它的功能与主观价值,让患者看到由此带来的苦恼,促使患者扪心自问自己那样做付出的代价和带来的痛苦,真正自己的从内心放下理想化意象。
无论是自我理想,自恋,超我。始终相信,在这山高水长的人世间,终有人会翻山越岭为你而来,赠你惊喜,陪你同行。待到那时,且与君把酒共言欢,细说这似水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