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篇》第三场读书会,是书中的6-8章,关于“我—信息”,关于【表达】。第六章主要讲实践中我—信息使用的一些注意事项,第七章主要讲我—信息如何让父母获益并改善家庭生活,第八章讲我信息的新功能。
一、关于自我敞开的表达
书中写到,有一些父母会觉得我—信息的表达相比于倾听简单些,因为它只需要套句式就可以(不可接纳行为+感受+具体的影响)。
读书会中有的小伙伴反馈,感觉倾听对自己来说简单些,有的时候,一个简单的“嗯”,都会引起孩子的一长串的表达。
有的小伙伴反馈,感觉表达似乎张口就来,蛮简单的,但是倾听就很容易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还有时会因为对方的表达陷入到自己想到的事情中去,拉不回来。
我似乎有这样的感觉,平常性格内敛的可能觉得倾听更容易,性格外放的觉得表达更容易。会听的内敛的人可能在表达上不容易坚定的维护自己,不容易很清晰的表达自己的需求,为自己负责,而且还会有担心我的表达会不会得到评判,所以往往不敢表达自己;会表达的外放的人可能在倾听上不容易做到。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有同感呢?
我就属于内敛的人,这几章我特别在意的词就是“未曾表达的部分”“坚定的维护自己”“虚弱还是强烈的表达自己”。
我作为内敛的典型代表,我经常有话都是藏在心里,有很多未曾表达的部分,而且有时候会弱弱的表达出来,遇到他人强劲的表达的时候,我就很容易妥协,放弃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就不再继续坚定的维护自己了。
这让我想起了《绽放最好的自己》书中提到了两种沟通模式,一种叫含糊隐忍,一种叫咄咄逼人,含糊隐忍意味着没有向别人表达你的感受、想法、需求、渴望、观点,或者以一种谦让的方式表达,因此被别人漠视或忽略。感觉我就属于这种。
咄咄逼人意味着无视他人的感受、想法和需求或直接与之对抗,让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以牺牲他人需求作为代价。
我分享的一个事情就是,去阿水买喝的,女儿想要的是上面是冰淇淋、下面是喝的,然后两者是分开的那种。
结果我表达完以后,对方问是冰淇淋奶茶吗?我又重复了一遍,上面是冰淇淋,下面是喝的,我还问有草莓口味的吗,他还是说冰淇淋奶茶,我说好吧。
等我拿到的时候,发现,两者是混在一起的,然后我就很失望,对于自己的表达不够清晰,对自己的表达不够坚定,没有和对方更好的确定我们是否说的是同一款,有些懊悔,有些觉得自己还是不会表达,感觉自己没有对自己的需求负起责任。
是哒,生活中,我们是有很多时候,我们的编码和对方的解码其实不是一回事,解码往往是有误差的,所以确认就显得特别重要,也可以多表达下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的,不想要的是什么样的。如果一条“我-信息”失败了,试试再来一条,并且让它更强烈,和你被忽视的感觉更加吻合一些。
我这个案例中,我需要加强且坚定我的表达,为自己负责,不轻易就放弃了。
就像《绽放最好的自己》书中提到的第三种沟通模式:自信坚定,意味着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并清楚地把这一切告诉对方,以自主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尊重对方。这样的话听起来充满自信,内外一致。
小伙伴说到表达强烈,她会觉得自己的表达一直属于强烈的那种,她担心自己表达的强烈会对孩子带来一些伤害。
对于这一点,书中也提到了,如果父母能真实的表达出自己真正的感受,那么这样的我信息无疑是最有效的—既不会夸大,也不会弱化感受。不要认为孩子很脆弱,很容易被伤害,只要你的“我-信息”不是一个伪装的“你-信息”,你就可以放心地说出自己真实的、强烈的感受,不用担心它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永久的伤害。
认为“我-信息”每次都应当管用是一种误解,或者是没有充分理解P.E.T.理论。简而言之,“我-信息”是当对方的行为给我们带来了问题时可以使用的最好方法,可以尽可能地减少对方的自责、挫败和怨恨的心理。但是,“我-信息”绝不会保证他人能够立即、心甘情愿地体谅你的需求而改善自己的行为。人际关系绝不会如此简单,也不会那么有迹可循。
发送“我-信息”时,有时对方的反馈并不尽人意,当我们可以hold住时,对方有一些抗拒时,使用积极倾听,然后在尝试继续使用“我-信息”;如果我们hold不住时,就很容易掉进坑里,不想去倾听对方也不想表达,我们可能对某些话语有介怀,需要我们自己在这一部分去做工作。
二、关于识别感受
书中有一部分是关于父母需要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许多父母都在识别自己的真实感受时碰到了困难:有的是自己的原生家庭里,人们从不谈论感受,没有一个可以学习的榜样;有的是面对地位和声望都比自己高的人说话很困难;有的时候一些情绪只是想法,并不是真实的感受。
书中让列列清单,看看自己能写出多少感受,一个人基本上可以写出20种感受。应小伙伴的邀约,我也写下我的20种感受,这20种感受都是在我回忆我过往遇到的不能释怀的事情时所拥有的感受,基本上每种感受都对应一些实际发生的事情,等我的时间空下来,我会把这些不能放下的过往的未曾表达出来的感受和语言,有时间都一一书写出来,让他们从身体内流走。
在读书会上,我把我写的这20种感受写出来的时候,小伙伴反馈说,我写的20种情绪都是首要感受,不是次级感受。也许我真的很少有那种愤怒和生气的感受,我更在意的是内心的那种感觉或者经常感受到的某些感受,而且我发现我的情绪好多都是那几种类似的,我生命的常态情绪的感觉。
小伙伴分享说,自己是经常愤怒,生气,现在就会慢下来,有意识的去察觉当下经历的事情,我有怎样的感受。比如准备和客户谈事情,会察觉到自己有些紧张,心跳加速;还会识别到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会有让自己感觉到尴尬的首要感受。
就像书中说的,愤怒通常是次要感受,是追随在首要感受之后的,首要感受有可能是害怕、受伤、尴尬等等,如果父母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首要感受,那么他们就无需“变得”愤怒。愤怒只是对更深层感受的一种掩饰,比如沮丧、害怕。
对于家长们来说,将愤怒表达出来要比将其压抑下来更为健康,而且表达完愤怒之后,他们对孩子也就不会那么厌烦了。即使家长的“我-信息”是先以愤怒的形式出现,之后将首要感觉说出也绝不会晚。至少那样,孩子会知道你为什么会愤怒。
父母们如何才能不再愤怒?
如果你发现自己日复一日地总在发送愤怒的“我-信息”,那说明你未能找到是什么在真正的烦扰你。那么试着问自己下面的问题。
你或许会发现让自己生气的并不是孩子所做的事情,而是由于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做。
说到识别自己的感受,不要花太多时间去找最准确或者最优美得词语来表述自己的感受,父母们通常只需要表现那几种主要的感受。孩子的行为如果让你感觉到痛了,那么一句“好痛”就够了,如果他们让你有不踏实的感觉,那么一句“我很担心(害怕)”足以;如果他们缠着你做一些你不想做的事情,“我好忙”或者“我很累”就可以清楚地表达你的感受。
三、关于肢体表达
读书会一开始,老师问我们最近有什么样的经历?这样一句开放式的问题,让我们打开了自己的回忆之门去表述这段时间的经历。
我表达了想要和老妈表达一些话语,但是却没有张开口,没想到小伙伴的分享给了我答案。小伙伴分享说,妈妈最近看了《断舍离》,对于自己的事情有了很多的放手,给了自己很多的时间和空间,少了很多掌控。自己有时间的时候会边给妈妈按脚,边听妈妈诉说她自己的事情;现在也会让妈妈给自己压着腿做仰卧起坐,而且妈妈不在像之前那样讽刺自己,而是不断给自己加油鼓劲。
我突然觉得和我妈在一起的那几天都浪费了,我没有表达出来什么,想要给出的拥抱也没有做出来,下次找机会一起做些有肢体接触的活动,其实和孩子也一样,多一些肢体接触。
我们无论是善于听,还是善于表达,还是善于肢体接触,总之都是出于爱。爱让我们越来越深入的学习P.E.T.,让我们在这一条路上不断地深扎,回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