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家公子
生活中,大家肯定遇到过这样一类人——他们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表现不佳,却还经常吐槽自己很忙,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这样的人喜欢抱怨别人消费了自己的时间,或者又是什么事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但仔细琢磨,对于“属于自己的时间”的限定,真的有那么明确的边界吗?
1.我们也都生活在“别人的时间里”
你总说你的时间都被耽误,大多花在了别人身上。可我们不曾去想,抱怨别人的自己也在消费着他人的时间。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小李,是个热衷于交际的人,总是活跃在各个社团组织之间,在同学间的知名度也很高。
活跃在社团组织之间的间接反应就是他很难合理地安排把控自己的时间。
我们的专业是建筑学。要知道,这是个非常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专业。我们大学老师就说,课下至少要花费等同于课上的时间,你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并且得到自我提高。
其实这要求也还好,充其量不过是多花一些个人时间罢了。
但对于小李而言,时间就不够用了。 每天,他要么是在学生会里组织活动,要么是去外联部开会;今天他可能要去曲话团排练节目,明天他可能就得参加一个什么竞选。
有时候他就跟我吐槽,说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忙碌,把大把时间都花在了别人身上。我笑了笑,没有说话。
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相互的,在你眼里别人在消费自己的时间,但我们也要清楚,我们也生活在“别人的时间”里。
领导安排你做任务,在你眼里这可能是在消费你的时间。反过来想,你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方案却还没有达到领导要求,领导也会抱怨你的低效在浪费他的时间。
我们孝敬父母付出了自己的前半生,父母抚育我们也付出了他们的后半辈子;我们向伴侣索求爱情的甜蜜,同样,他(她)也会向我们索要幸福和安定。
我们都生活在相互付出和相互索求的过程里。 哪有真正意义上属于自己的时间,我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生活在“别人的时间”里。
2.别再走进“我的时间我做主”的心理误区
有一种累,叫做身心俱疲。
拼命工作忙完一段时间后的我们,好不容易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时间,便不自觉地开启了放纵性消费模式。
当你脑子里存有“我的时间我做主”这种想法时,就说明你已被工作折磨地已经不成样子。“我的时间我做主”宣昭的是一种对于工作压力的反抗,是一种对于“自我解放”的呐喊,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偏激的、放纵的、带有报复性的。
比如,报复性熬夜。
关于熬夜,很多人在知乎、贴吧等圈子里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明明知道熬夜伤身体,而且也困的厉害,但就是不想睡,宁愿一直刷着无聊的短视频。”
“家人以为我有晚睡强迫症或者手机依赖症,其实都没有,就是心底深处不平衡。”
“白天上一天班,感觉都不是自己的时间。晚上就会报复性熬夜,觉得只有在熬夜的时候,自己才是自己。”
诚然,大家都知道熬夜伤身,不利于自己的健康,但很多人依旧是选择熬夜到一两点。“敷最贵的面膜,熬最贵的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现象。
在《2018中国睡眠指数》报告里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超过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90后比老年人面临更加严重的睡眠问题,84%的90后存在睡眠困扰,90后也被称为最“缺觉”的一代。
报告显示,3/4的“90后”是在晚上11点后入睡,1/3是在凌晨1点入睡。
那么,这三亿熬夜的人里,是否依旧有你?
个体心理学开创者阿德勒曾说:“当人们因生理或心理问题感到受挫,便会不自觉用其他方式(或在其他领域)来弥补这种缺憾,缓解焦虑,减轻内心不安”。
究其原因,人们产生报复性熬夜的行为是源于一种补偿性心理。
白天,我们忙于学业,忙于工作,忙于家庭,致使自己的对于时间的控制需求得不到满足,然后内心会产生一种不平衡感。这种不平衡感源自白天自己对时间的把控力不够强,源自在主观意识上感觉真正由自己控制的时间不够多。
简单说,也就是我们对于时间的控制欲没有得到满足。在我们自己的主观感受里,我白天所做的事情并不是由我自己主观决定的,而是外界因素起了主导作用,这就让我很不舒服了。因此,我要牢牢抓住夜晚我仅有的时间,享受发泄的快感和摘掉面具的真实。
客观来看,这种“我的时间我做主”的心理是不可取的,它打乱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状态 不利于自我长久的发展。3.所以为了实现时间上的自由,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把灵魂和肉体分开,才会收获你想要的自由
想要真正在时间上获得自由,我们需要用理智来控制肉体,而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
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观点是看姜文做客的那一期《圆桌派》。
孟广美谈起在电影《邪不压正》里彭于晏的裸体出镜,姜文导演随后夸赞彭于晏这人很厉害,因为他可以做到灵与肉的分离,所以可以保持这样好的身材。
“灵肉分离”指的是人的一种状态,即灵魂去指挥肉体。无论我们的肉体经历了什么样的损伤、撒娇和偷懒,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让我们的肉体服从于我们灵魂的想法。
很多人都会有赖床的习惯,我们拿它举个例子。灵魂指挥肉体,是指我知道自己该起床了,尽管我的身体反应和生理感受告诉我“我还想再睡会”,那我也必须要起床。这才叫自由,这才是自律。
自由,绝不是指屈服于自己肉体上的欲望,而是灵魂与肉体分离后灵魂指挥肉体做出的正确决策。
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时间上的自由。
(2)有时候,我们还要学会一点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用大白话说,就是我们常说的“忍耐”。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放长线钓大鱼”。
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我们要去克制自己暂时的欲望。
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延迟满足”的实验。
实验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的一间幼儿园开始的。
研究人员找来数十名儿童,让他们每个人单独呆在一个只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间里,桌子上的托盘里有这些儿童爱吃的东西——棉花糖、曲奇或是饼干棒。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员回来时再吃还可以再得到一颗棉花糖做为奖励。他们还可以按响桌子上的铃,研究人员听到铃声会马上返回。
对这些孩子们来说,实验的过程颇为难熬。有的孩子为了不去看那诱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转身体,还有一些孩子开始做一些小动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辫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
结果,大多数的孩子坚持不到三分钟就放弃了。“一些孩子甚至没有按铃就直接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则盯着桌上的棉花糖,半分钟后按了铃”。大约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他们等到研究人员回来兑现了奖励,差不多有15分钟的时间。
这个实验最初的目的是研究为什么有人可以“延迟满足”而有人只能投降的心理过程。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米歇尔发现这些少年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小时候的“延迟满足”有一定关系。
从1981年开始,米歇尔逐一联系现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参加者,给他们的父母、老师发去调查问卷,针对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学的关系等方面提问。
米歇尔在分析问卷的结果时发现,当年马上按铃的孩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更容易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成绩分数也较低。他们通常难以面对压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难维持与他人的友谊。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钟再吃糖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上比那些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
实验并未就此结束。米歇尔和其他研究人员继续对当年的实验参加者进行研究,直到他们35岁以后。研究表明,当年不能等待的人成年后有更高的体重指数并更容易有吸毒方面的问题。“但是这都是参加者说的,和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行为难免有些出入。”米歇尔解释说。
我们很难去表述这种“延迟满足”和一个人的工作生活表现之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拥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会更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
把这种延迟满足应用在工作中怎么样呢?
或许我们的心情一时烦躁,或许我们正忙得焦头烂额,但这都不是问题。不要选择用报复性的熬夜或者娱乐去发泄自己肉体的欲望,适当地等一等,走两步,可能美好的东西就在前方。
坚持一下,费尽心力做完一个设计方案后,你收获的不只是工作上的成功,还有身心的愉悦和一定的缓冲休息时间。
坚持一下,勤勤勉勉完成老板定下的销售额后,你可能会得到同事的赞赏和老板的期许,然后拥有一个更为明亮的前程。
学会一点延迟满足,在关键的一步两步,记得坚持一下。
4.写在最后
我们都生活在这人世中,受这凡尘琐事的困扰脱不开身去,有时候特别渴望自由,有时候特别喜爱生命。
外事繁杂,但只要你内心足够坚定,他们是无法带给你时间上的局促感的。
不为外物所动,此心安定即是吾乡。
愿你有一个锦绣的前程,愿你能在时间这个维度上能收获自由!
作者|许家公子
自由撰稿人,性痴,爱文字。以设计师、自由撰稿人、媒体工作爱好者自居。
在这里,陪伴大家度过那些不为人知的成长和岁月。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欢迎广大朋友点赞、转发、收藏,到留言区评论提建议,喜欢我的朋友可以持续关注【无厘头跨界】.情感、工作和生活,都在可以在这里和大家一起讨论分享!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删)
资料参考与引用:
百度百科关于“延迟满足”的解释
云悠先生(简书):《报复性熬夜,你究竟在报复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