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想说说和项羽有关的三个人,并且这三人都被项羽以“父”相称过,分别是:叔父项梁、项伯,亚父范增。
先说下,他们三人的结局。其中,项梁因轻视敌军,最终于定陶战败后被秦军杀死,并悬尸城楼;项伯后来投降刘邦,虽得以善终老死,但终究少了些气节;范增最后被刘邦谋士离间设计,受到项羽猜忌,病死于辞官回乡途中。
总的来说,三人的结局都不算圆满,算不上功成身退!
项燕是楚国贵族大将军,在秦国举兵灭楚之时,眼看大势已去自杀身亡,留下“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名句,成为后来项梁等人举兵伐秦的重要口号。项燕有三个儿子,长子项超,项羽的父亲,但英年早逝,因此也没有留下什么可说的,二子项梁,三子项伯,项梁项伯都是项羽叔父,叔侄三人相依为命。
项梁这个人,除了最后是因轻敌骄傲丧命之外,他的一生还是非常厉害的,计谋、识人、用人方面,都非常高明,特别是识人。在他死后,辅佐项羽的范增也是他在世时为项羽发现且留下的,当时项羽是看不起的,认为是个不堪大用的怪老头,但从范增对项羽的辅佐来看,不能不佩服项梁眼光。
项梁这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极其善洗脑、笼络人心。
在会稽起义之前,项梁便游走于各个地方,长期通过集会聚集了很多有共同灭秦理想的楚人,私下训练铸造兵器,由于项梁一直处事公道且有理有据,另外他还是大将项燕的儿子,所以威望极高,一呼百应。
只是,秦国却一直没有放松对楚国残存势力的清剿,因此,项梁、项伯、项羽三人,有过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独自逃亡各自发展势力,等待时机重新汇聚,显然在这段时间项梁积累的势力更多。为了继续躲避秦军,项梁带着项羽寄居在会稽,项梁与会稽郡守殷通是旧相识,因此得到殷通的收留,但是项梁却并没有因此感激殷通,甚至最后还杀了他,自己代替他成为会稽郡守,并且掌握了他的兵力,从这件事情上足以见项梁的果决。
殷通听说项梁可能造反,就叫项梁到他的府上做客,对项梁说:“大江以西的全都造反了,是天要灭秦,我打算起兵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项梁一听就知道殷通已开始怀疑他,便告诉殷通只有项羽知道桓楚在那里,叫来项羽后,直接让项羽杀了殷通,砍下殷通首级后威胁郡府兵士投降,项梁仅用了项羽一个人,便收服整个郡守府,不由得让人佩服他的机智与谋略。
随后,他又打出灭秦复楚,收了一波好评同时,还收服了郡下各县的精兵。
项梁,最让人佩服的就是他永远打的都是正义的大旗,如复辟楚国。陈胜吴广起义被讨伐的最大的问题是他们自己想称帝,但是项梁却没有,也许他心里想了一千次,但却没有做出来。
本来,很多人就对于楚国被灭就有很大的同情心,项梁便刚好利用这些同情心,亲自跑到民间找到楚怀王失落在民间的孙子芈心,当时芈心已经是一个放羊的牧童,他拥立芈心为楚怀王,项梁自号武信君,实权在手,但却赢得了好大一波民心。
项梁在待人方面更是比项羽有手段,他对谁看起来都是很恭敬,不像项羽,天生将高傲写在脸上。当时,项梁的军队已是正规军时,刘邦还像山贼小团伙一样,兵器不足,盔甲五花八门,但当刘邦率领几百个随从去投奔项梁时,项梁却是以礼相待,并且还给刘邦增加了五千名士兵。后来,他还帮张良找到韩成立为韩王,并给韩王一千士兵去攻城略地,抢夺韩国失土。
项梁复楚的梦想是极其坚定的,并且他也有坚定的信念,为了他的目的,愿意去等待时机。在起义之前,他曾多次考验项羽,在项羽最终经过考验之后,才将项家“万人敌”传授给项羽,更说明了项梁的大智慧,可以说没有项梁的考验与教育,根本没有办法成就最后的楚霸王,对于项羽来说,项梁虽是叔父,更是如父亲般的存在。我一直觉得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项梁的去世是促进项羽成长的,虽然这样的促进方式有些惨烈。
随着项梁兵力越来越强,项家男儿骨子里的骄傲和自负慢慢地还是显露了出来。公元前208年9月,项梁在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领兵西进到达定陶,再次打垮秦军。同时,项羽、刘邦与秦军在雍丘交战时,也是大胜。
连续的胜利,让项梁变得有些骄傲,开始轻视曾有“虎狼之师”的秦兵,他不听宋义得规劝,最终战死在定陶。
我认为项梁是作为楚国贵族,他受过很好的教育,有贵族的操守,他带兵、游说的才能也确实了得。亡国之痛,对于他是刻在骨子里的,所以起义对于他只是早晚与时机的问题,从起兵到拥立楚怀王,他都是成功的,而且也是因为他才有了那么多人复楚愿望的实施,也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当然,他的缺陷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不是他的轻敌,他应该也不会早死,也许后面有很多事情,也会变得不一样。
关于,叔父项梁、亚父范增,还是明天见吧!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