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定位
九年级《水调歌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行路难》
二、教学目标
诵读、思辨、文化
三、教学过程
1.借余秋雨之口,讲出何为君子?(他人的定义——抽象)
2.揣摩三首诗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经历与诗歌情感
3.学生讲述三位君子的理想
4.比较君子之难,以句式交流为主。——君子难,君子不难
5.品悟君子之道,以想象改写为主,在给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会改变吗?
6.总结苏轼、刘禹锡、李白的君子之道(课堂的定义——具体)
四、教学思考
1.为什么要进行整合教学?
2.如何进行整合教学?
3.本课能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4.什么是君子之道?他们都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
5.我有自己的君子之道吗?
五、小组讨论
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一)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符合语文课程理念
(三)符合第四学段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四)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
(五)以“育人”为核心的学习任务群
本文选自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该单元以“坚守和选择”为主题,选编了多篇文言经典。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整合文章主题,落实学习任务群,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人格和精神品质。 实施整合教学是从教书到育人的跨越,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从掌握学科事实转向发展学科理解。本篇课例就是一个典范,周老师以“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为主,聚焦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两个任务群,设计了有深度、有力度、可实操的课堂活动。既贴合三篇课文的主题与文体特征,又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实际学情,能达成良好的育人效果。结合具体内容,我们可以做以下分析:
1.知人论世,品悟情感。在这一活动中,以教师讲解为辅,学生建构为主。学生首先要体会诗人的经历与情感:李白被驱逐出朝、怀才不遇的苦闷,刘禹锡政改失败、流放数年的抑郁,苏轼坎坷一生,多次放逐的失意。其次更要体会诗人们的选择:李白理想宏大、不忘出仕的坦率,刘禹锡振奋精神,笑对人生的开怀,苏轼对月抒怀,寄情天地的洒脱。他们都承担着难以抗拒的洪流,可他们没有被摧毁,而是坦然接受洗礼,以更加澄澈干洌的心灵去追求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最后,在这一环节,能够让学生明确诗人们的选择,明白诗人为何会这样做?任务就已经完成的相当成功了。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伟大诗人们的人生经历和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提升学生的感受、分析、表达的能力。
2.解析困境,提升思维。这一活动是课例的精彩部分,教师试图让学生分析出三位诗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解构时代距离的机会,学生所处的现代社会与诗人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已然相差万里,直接去讲仕途官场,学生没有办法感同身受,但在时代更迭之下,我们始终有永恒的存在——人类所获得的是一种相同的道德与情感体验,经历了相同的欢乐与痛苦,面对着相同的人生难题,大家如何自洽?这是大家可以理解与共勉的。
基于此,周老师创设交流活动,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小组讨论和交流,从“难”与“不难”两个辩证角度,站在上帝视角来理性的分析诗人所处环境的优劣,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口语表达,让学生更有代入感与参与感,与诗文的共情能力随之更高。
3.创设情境,明理悟道。人生重开,本就能给人以无限遐想。教师创设一个开放式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进入,不加以过多的干涉,最能够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实践能力。君子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永远不会改变自己的选择。这种永远坚守初心,向上向善的人文精神闪耀在作品中,也燃烧在课堂上。君子怀德、君子坦荡、君子厚礼,君子仁义,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本堂课的核心——育人。因此我们说,这是一堂优秀的整合课,更是一堂精彩的育人课。
在一系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教师的课堂目标得以实现,这样一堂贯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授君子之道的课堂,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解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