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教育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教育已经变成一门生意,考研考博甚至成了穷人的陷阱。尤其是当人们发现现在研究生的就业难度竟然高于本科生时,更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回顾历史,在 90 年代以前,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升全民素质。为了让大家自愿投入学习,传递了“认真读书就能分配好工作,有好工作就能赚到更多钱”的理念。并且在体制内招聘中设立学历门槛,这一举措在当时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的性质似乎发生了变化。
如今,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虽然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就业岗位大幅增多,但毕业大学生数量过多,社会难以承载这么多大学生的就业需求。面对这一问题,有两个常见的解决办法。一是鼓励本科生去读硕士,硕士去读博士,以此延迟大学生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二是推进继续教育,但毕业生逐年累计,就业只会越来越艰难。
不可否认,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人才培养和科研投入的费用,很多来自于普通家庭节衣缩食所缴纳的学费。万里挑一的天才或许能享受到教育带来的红利,但那剩余的 9999 人又该何去何从呢?
这并不是劝诫大家不要读书,而是要理性选择方向。对于普通家庭来说,尤其不能盲目追求高学历。这个世界就像一个草台班子,大部分人读书是为了未来多赚一点钱。但在做出选择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就业前景。
高学历并不一定意味着高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在选择是否继续深造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前景、经济状况等因素。如果只是为了逃避就业压力而盲目追求高学历,可能会陷入更深的困境。
同时,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政府可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业创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企业也应该摒弃唯学历论的用人观念,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我们应该理性看待教育和学历,不要将其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在选择读书的道路时,要选对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