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书,却学不到什么东西?

几个月前,有个不太熟的朋友找我,说:

最近想读点书。你是不是读了很多书?能不能介绍几本给我?

我说,行啊。随手列了个简单的书单给他。

昨天晚上有事找他,末了记起这个事,问了句:上次介绍的书怎么样?

他说:喔,我大致翻了下,感觉很多东西都是我知道的,就没细看。

听了这句话,我很想告诉他:

你这样读书,是很难学到东西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深度文章,感觉很多东西都似曾相识,甚至看到一个概念,你就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在哪本书里出现过。

但到真正用起来时,却又不知从何入手。

是因为书读得太少吗?其实不是。

很多时候,是因为你读书的方法不对。

讲一个对我触动很大的故事。

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徐复观,是民国著名学者熊十力的弟子。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时,请教熊十力应该读什么书。熊十力告诉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徐复观颇为自得地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了,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

过了些时候,徐复观再去看熊十力,说《读通鉴论》已经读完了。

熊十力问:「有点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他不同意的地方。

熊十力未听完便怒声斥骂:

「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说: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恐怕对于一切聪明自负,但并没有走进学问之门的人,都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出处:周为筠《在台湾》一书)

我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正确的读书方式,不是去找「知道」,而应该去找「不知道」。

读书的本质,是获取新知。而聚焦于「知道」—— 你能得到什么新知呢?

你所读到的,都是已知的东西。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逻辑,但很多人却不具备这个意识。

这两天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叫做:日本煮饭爷爷村嶋孟被誉为「米饭仙人」,标榜匠人精神,是否过誉了?

看到这个标题,我的第一直觉是:是不是真的有这回事?是的话,这位老爷子在煮饭上有什么过人之处?

但点开问题,靠前的回答都是什么呢?

各种揶揄:

这不就是营销吗,就是想卖大米嘛;

坐等什么时候出「白开水之神」;

为什么没人叫我嗑瓜子仙人;

……

更有甚者,表示:

煮个饭都能煮出花来,你们这些小资,能不能别这么崇洋媚外、自欺欺人?

这些态度,其实都可以归为一类 —— 我把它们称为「封闭性心态」。

什么是封闭性心态?简而言之,就是用自己熟悉的观念,去解释新事物。

他们喜欢从「不同」的事物中寻求「相同」,把共性提取出来,自认为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并把一个新鲜的世界,改造成自己熟悉、稳定的世界。

与之相对的态度,我称为「开放性心态」。

秉承开放性心态的人,会有更强的好奇心。他们的态度,是从「相同」的事物中寻找「不同」,并且去探求「不同」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逻辑和原因。

他们乐于接受一个新世界,并且把认知和解释新世界,看作一种冒险。

封闭性心态是不是一定不好?当然不是。很多时候,它可以节省我们的认知资源,降低注意力的消耗,帮助我们把精力集中到更重要的事情上。

但当我们在学习新鲜事物的时候,我们更需要的,是开放性心态。

拿前面的「米饭仙人」来说:这是不是营销重要吗?我关心的是,这位老爷子是不是真有过人之处?有没有什么技巧,是平时能用起来的?

哪怕定性为一场营销,去思考、分析一下背后的营销技巧,也比「营销而已,有什么好谈的」好得多。

这才是学习。

无论是读书,还是学习技能;是从信息中学习,还是从经验中学习,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

这个知识点,有哪些地方是我不知道的?能够如何为我所用?

而不是看到任何一个知识点,都往自己熟悉的概念上面靠,告诉自己:

「这不就是xxxx吗?」

抱着这种态度,是永远无法得到任何新知的。

你只是在不断强化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

为什么说「开放性心态」优于「封闭性心态」呢?

我在之前的文章说过,神经科学认为: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以「概念」和「联系」的方式,储存在我们大脑当中的。每一个概念就是一个点,点与点之间的连线,就是概念之间的联系。这些点和线组合起来,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网络。

封闭性心态,是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都将它拆解,用自己知识网络中已有的概念来解释、替代。它会不断地强化固有的知识联结,但并不会新增任何节点。

而开放性心态则相反。每遇到一个新的概念,哪怕暂时无法解释,也先将它纳入大脑,作为一个新的节点,再不断尝试将它跟固有的节点建立联系。

它会不断地增加新节点,扩大整张网络的范围。

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告诉我们: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的。

也就是说:我们大脑中的知识网络越广,越丰富,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有效。

举个例子。

我大学的时候,读过彼得·德鲁克的书。那时,囫囵读完全套,只觉得「这些不都是套话吗?是个人都知道」。并没有感觉到任何新意。

但当工作了几年,了解了许多管理知识和行业积累,拓展了视野之后,重新拿起德鲁克,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根本没有读懂。

许多看似普通的内容,都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几乎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我的理解能力变强、智商提高了吗?

当然不是。是因为我的知识网络,被极大地拓宽了。每看到一个概念,我能够「联系」起来的知识大量增加,自然,获得的收获也就更大。

所以,为什么有些人,浸淫于某个行业、岗位太久,就很难接收新鲜事物了?原因就是:他们的知识网络已经被固化,很难再用「开放性心态」去理解新事物。

他们更需求的,是心智的稳定性。

他们希望这个世界是熟悉的,能够被理解。

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

真正善于学习的人,是什么样的心态呢?他们不会拘泥于「知道」,也不会去寻求「相同」,他们乐于接受新观点,对「不同」极其敏感。

对他们来说,新鲜感,比起稳定感,是更值得追求的东西。

他们不会担心「自己的认知被颠覆」,因为他们无时不刻都在修补和怀疑自己的认知。

说回主题。

当你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时,你脑子里想的是「很多观点跟我一样嘛」「这些东西我早就知道了」「没什么特别有新意的」—— 你就要注意了。

因为,你很可能在舍本逐末。

用这样的心态读书,只是在浪费时间。

你除了强化对自己的认同之外,又学到了什么东西呢?

大卫·库伯提出过一个「库伯学习圈」。他认为,学习一个新的技能和概念,需要经过这么一个循环:

具体经验 → 反思 → 抽象性概括 → 应用于实践

只有走完一遍流程,你才能说真正学会了这个知识点。

这就叫做「内化」。

可以看到,抱持着「我知道」这种心态的人,只达到了第一步「具体经验」。

他们只是看到了一个概念,并把它「辨认」(figure out)了出来。并没有真正去思考和理解。

但从「辨认」,到真正「理解并运用」,中间还有巨大的路程要走。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读书,才能保证学到东西呢?

1. 反思

辨认知识点,是谁都会的事情。

但辨认之后呢?

不要停留在「我知道」,而是要进一步去思考:这个知识点,跟我所理解的,有什么不同?

不妨这样问自己:

它们的表述是否一样?

它们的推导是否一样?

它们背后的逻辑是否一样?

它们应用的情景是否一样?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同样都是「贴标签」,「日常生活中,不要给人贴标签」,和「在办公室里,如果你很内向的话,不妨找到一项技能、一个垂直领域,把它作为你的定位,让别人给你贴上标签」—— 这里的两个「贴标签」,是同一个意思吗?它们矛盾吗?

如果你按照上面的问题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两者明显是不同的。

前者强调的是「不要轻率地对别人下定论」;后者强调的是「让别人快速记住你,提高存在感」。

重视概念之间的差别,多进行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个知识点。

2. 抽象概括

进行「反思」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呢?就是去思考:

这两者之间为什么会有不同?

如何概括它们?

能不能用一个更高的模型统一起来?

举个例子:关于 Todo List 和 GTD 的工具,我试用过起码 20 款,每一款都用了至少一个月。

为什么要试用这么多软件呢?是每一款都不能满足我的需求吗?不是的。

原因很简单。只用一款软件,我就会被这款软件的框架限制。所以,我会不断去发掘新软件,寻找它们背后的逻辑,思考开发团队的构思,并结合自己掌握的时间管理知识,去归纳、总结,抽象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

一旦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其实用什么软件、怎么用,都已经不重要了。飞花摘叶皆可为剑,甚至用最简单的备忘录,也能满足我的需求。

这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3. 应用实践

通过前面两步,得出一个抽象模型之后,下一步,就是把这个模型,应用到实践中。用它来理解你读到的信息,解决你遇到的问题。

只有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你才能发现:你抽象出来的模型是否严谨、全面,是否有足够的解释力。

紧接着,再在实践中,去积累经验,进行反思,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

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它向着更高层次伸展、蔓延。

这才是真正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大多数人都在追求「快速」「高效」。

这并不是真的在学习,

只是在满足学习的焦虑感。

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让大脑动起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6,839评论 6 48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8,543评论 2 38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3,116评论 0 344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371评论 1 279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4,384评论 5 37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111评论 1 28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416评论 3 40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053评论 0 25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3,558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007评论 2 32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117评论 1 33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756评论 4 324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324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315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39评论 1 26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578评论 2 35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877评论 2 34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现在想太多没用,到那时一切都有办法面对
    淡粉和深蓝阅读 187评论 0 0
  • 发现啊,当你真的喜欢上了一个人,却明明白白知道再不可能,最好的选择是从此不念不扰,不悲不喜,让时间静静地流淌过去,...
    沐心_TA阅读 118评论 0 0
  • 生命因怒放而精彩,事业因需要而诞生,因需要而辉煌。成长的过程,我们会因怒放而豪迈,会因需要而成就自我。人生有几度辉...
    强子_fa09阅读 110评论 0 0
  • 本文参加#未完待续,就要表白# 高中对着大学有些各种各样或美好或糟糕的期望,来到学校第一天心情也没什么起伏波动,是...
    工管姬阅读 1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