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信息化社会下的互联网生活,已成功嵌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过去那种白天报纸晚上电视的“480p”分辨率且时不时卡顿的后工业时代“生活”,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1080p”或“2k”辅以各种神级处理器的智能手机生活,俨然与钥匙一并成功植入人们外出或回家的神经回路。
手机与钥匙,前者是每天上班的打开方式,后者是下班回家的必要习惯。前后两者在人类社会广泛普及的历史时间跨度之大,实在令人唏嘘下一个“人工智能”的时代又有哪些黑科技会刷新我们的吃穿住行。
如今出门在外即便忘了带钱包,只要移动支付配套设施完善,一部智能手机照样能顺利完成一天的外出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与深度发展,有增无减不断细分的手机app,一定程度上已扮演了“前人工智能”的角色。
一机在手,动动拇指,眼前不只足不出户的天下事,还有搞定吃穿住行后的运筹帷幄;日进斗金;神机妙算指点迷津后的“财务自由”。
诚然,移动互联网下的智能手机已大幅缩短我们链接世界的时间成本,使其有更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那么,问题来了。
怎样合理分配这些互联网下的“时间红利”,不至于拿着信息时代的生产力硬是匹配费力不讨好的工业时代的生产关系。
是内容消费还是内容增值,这是个互联网时代的大问题。两者虽能持续触动你在屏幕上的时间G点,但在动机上还是殊途不同归的。前者力图让你千金散尽不一定还复来,后者让你“看完一篇还有下一篇,成功不只眼前的刻意练习,还有认知与迭代的升级”。较有代表性的电商与知识服务算是大家“互联网时间红利”的主要输出输入载体。当然,不排除少量线下传统人士揣着“时间红利”仍旧做着自己传统的“手艺”。
尽管购物、搜索、学习等“拇指屏幕”活动是多么令人惬意于美好时光,又如何醉心于人机交互下的“超级链接”,以至于时常有实体经营者们“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等诸多“牢骚言论”。即便沉默的大多数仍然我行我素,但偶尔真的不妨“抬起头”或直接不用手机,用“葛优躺”的姿势问问这拇指加屏幕多出来的时间,是自己因此延长了时间的宽度还是拓展了时间的厚度。
如果把我们自己比做智能手机,最重要的硬件设备不外乎电池、芯片、影像元件,至于软件交互系统(UI)就好比你我认知世界的“眼、耳、鼻、舌、身、意”。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后者对比现实世界还是少了诸如味觉嗅觉的重要体验。
无论前后两者关系是否是公认的“物质决定意识”,但就像你我在“智能手机”中打开app从量变到质变产生的“内存上限”带来的“卡顿”问题一样。现实世界的我们,不会因为同时随心所欲地打开N个的app,且时不时来个广告或推送而变得更加高效。
诚然,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摩尔定律”在既定时间内完成迭代升级推迟“卡顿”的运算时间。
可是,身为肉身凡胎的我们,就算开挂英雄能杜绝外界一切干扰在一天24小时内,熟练运用各种诸如理解力、判断力、执行力等心智技能;同时处理10件以上事务,恐怕也得考虑高效产出与身心健康的生理局限。
然而,对于平凡世界的我们,面对工作生活的凡夫琐事也时常为大量“选择题”而烧脑难耐,即便借助智能手机的海量知识服务app,仍要继续重复演算“该听谁的,该信谁的”。
令人更头疼的是,或听之信之,枯木逢春者必是凤毛菱角,或充耳不闻嗤之以鼻者,那么必是“破罐子破摔拒绝自我迭代”的反面教材。
因此,也就有了大量“明知山有虎”的内容消费者,但还“偏向虎山行”的真实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