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益清)
在日常生活中,无故遭受别人的欺压。你能不记恨于胸,能放下怨恨,这就是哲理人生的大智慧。
杨先生日前跟我讲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三十多年前的农历九月初的一个上午,他村已退休的老支书,突然找到杨先生。请杨先生帮助他:恳求其的儿媳,不要把劣米给他吃,要把好米给他吃。杨先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老支书的要求。
杨先生十六岁那年,刚好就读初中一年级,因家庭吃口多劳力少,便超支。毅然辍学,参加生产队农业生产劳动。村支书(也就是退休的老支书)鼓动一些社员故意欺压杨先生。一次,杨先生十九岁那年,与正劳力一起挑肥料、做番薯畦、压番薯藤……晚上打工分的时候,每个正劳动力都打二十五分,杨先生却只被打了九分。杨先生回家后,拿着笔,犹如千钧的重量,无法将九分工分写入自己的笔记本上。许久后,杨先生心想自己还只有十九岁,多干点没什么。想通了,把自己的思想包袱放下了,即轻松地去上床睡觉。
首当其冲,处处为集体所想,为社员着想,全队社员看在眼里。杨先生二十二岁那年,被全队社员推选为生产队队长。当上生产队队长后,杨先生身先士卒,将脏、累、重的活,都揽在自己的身上。每当割早稻和晒番薯干的季节,杨先生都会在凌晨三四点钟就叫大家起来烧饭……社员人均收入大幅度增加……不知为何,村支书依然无中生有地刁难杨先生。这样的事例犹如放电影似在杨先生脑海里播放……
杨先生想着想着,就来到了老支书的家。杨先生语重心长地对老支书的儿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养大的,做子女的一定要懂的感恩,尊老爱幼是我们做子女的基本原则,你千万不能将不好的米给你公公吃,一定得将好米给你公公吃。这时,令杨先生始料未及的是,老支书的儿媳激动地对杨先生说:杨先生,我公公以前这样的欺压你,难道你都忘了吗?老支书儿媳的气愤的语言,验证了其公公的不近人情,心胸狭窄,欺压社员的实际……杨先生微笑着对老支书儿媳说:这都是过去的事,我早就将它忘记了。老支书儿媳面对君子的杨先生哑口无言。直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当着杨先生的面,立即将劣米收回,把好米量给公公。
老支书知道后,感激涕零地感谢杨先生的善良帮助。夸奖杨先生是孝老爱亲的先进青年。
一个人,如果都将生活中的怨恨耿耿于怀,只能生活在仇恨的氛围里。那么就没有快乐幸福可言。
社会是公正的。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人生的道路是无法走通的。只有能为别人着想,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人生的道路肯定是鲜花掌声相伴的。
高尚情操的杨先生,感化了老支书的儿媳,使她改正了错误,端正了思想,回到了孝顺父母的轨道上来……
杨先生扑实地放下心中的怨恨,这不仅是人生价值观的大智慧,而且更是新时代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