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去阜新参加李仑存在主义团体”,还说:“我觉得你没有问题呀”
是啊!我参加李仑老师的团体已经十多次了,参加团体我是为了自己的幸福。
参加团体不是因为有问题参加的,而是要使生活更美好,存在主义团体是非常前沿的一种活动,让人更加深刻的理解自己,会对自己有一些新的发现和思考,我每次参加都收获很多,每次都跟我不知道的自己相遇。在团体里边蜕变和涅槃。
在欧美一些国家周末的时候人们开车2—3个小时去参加欧文亚龙的存在主义团体活动,已经是哪里的中产阶级的一种生活方式了,在中国李仑老师的存在主义团体也逐渐影响、提高着成员们的生活质量和关系质量。
参加了团体你会发现,在团体里边说的事情,在生活中任何一个关系都没有机会表达或者不能说的,团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系的场所,它超越了平凡的生活,超越了生活中的虚无,超越了很多世俗的东西,超过了任何的关系模式。
开车的人都知道,一辆汽车跑五千公里的时候还要保养一下,人生活一段时间也需要保养,比如女人外在的保养包括做美容、练习瑜伽、锻炼身体等等,内在世界的保养参加团体是很棒的一个形式。
参加过团体的人跟没有参加过的人,生活质量是不同的。
我们人在出生时候,无意识是混沌的,核心是真我,随着长大无意识慢慢分化就不再混沌了,父母是孩子的两个养育者,父母会用不同的方式照顾孩子,父母就成为了这个孩子的外在生活环境,父母养育孩子、照顾孩子、如何跟孩子互动的,在孩子的内心里形成客体表象,这个客体表象跟真我之间产生了关系,当这个孩子长大之后,他跟很多人的互动方式很多都会固定在跟他父母差不多的互动方式上,当他在外界遇到一些新的客体,他不会跟新的客体用别的方式建立关系,他必须要把这个新的客体拉到他父亲或者他母亲的角色里边,才能跟新的客体建立关系,这在心理学上面也叫移情,如果这个新的客体配合了他,变成了他的爸爸或者他的妈妈的角色,这个过程叫做投射性认同。
领悟了自己的强迫性重复,还需要找一个客体来把自己的剧本重演,如果这个新的的客体没有配合他成为他的爸爸妈妈的角色,他跟这个客体在无意识里反复的摸爬滚打,剧本就改变了,一个人玩永远是领悟了,在关系里尤其是亲密关系该怎么样还怎么样,没有提高关系质量,必须要跟人、要跟新的客体互动才可以改变,团体是最好的人际关系的实验室,团体是最好的人际关系彩排的舞台。在这里重要的是有人跟你不离不弃的在一起。
每个人从小到大是都被父母雕刻成这样的,是否可以适应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盲区,在团体里成员之间盲区交叉,自己身上欠缺的部分可以在那位成员身上学习到是很明显的,有的时候就是让非常感性的成员变得有理性,让非常理性的成员变得有了感性的一个平衡的过程,是一个自己雕刻自己的过程,怎么样让自己的生活更加舒服,包括如何养育孩子、如何使自己婚姻更加的匹配,也就是第二次出生,自己蜕变自己,为自己而活的过程,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里,生活中无处不团体,家庭关系和朋友关系也是团体。
在团体里讨论对父母的感受对成员是有疗愈作用的!
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挑剔、内疚和贬低当成爱,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也用这样的方法他以为是爱的方式来对待别人,虽然工作非常努力,但他的人际关系总会让他觉得不舒服。在团体成员们的反馈让他了解到自己是如何跟人交往的。
人的本能是让自己更加舒服,找到可以让自己舒服的东西之后,把自己包裹起来,在里边很舒服的混混噩噩的生活一辈子,也有很多人在这种舒服当中并不舒服隐约觉得有种空虚感。
如果你想你的人生更加有意义,你必须要把你过去熟悉的、舒服的、封闭的圈子这个包裹的东西撕开一道口子,进去一些不舒服的东西,这样你就成长了。
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过去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正是妨碍成长的东西,过去引以为自豪的东西恰恰是最大的问题,比如: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很温柔,恰恰温柔正是我回避冲突、害怕分离、不愿成长的盲区。
丰富的人际模式会使人的生活也很丰富。团体提供一个这样的情境,在团体里边共10个成员不同的10个人,一个成员作为团体的十分之一,跟其他9个人在一起互动的时候,相当与跟9种不同类型的的人在互动,每个人坐在哪里,他的后面都代表着生活中的一类人,你跟9个人互动也相当于跟社会的9类人在互动,就是微型家庭、微型社会的感觉。你跟这9个人在一起交谈的时候,你锻炼提升的是不同的人际模式,会使你的生活越来越丰富。这就是李仑存在主义团体的魅力。
在团体里边充分发展一些过去没有的人际模式,来补充我们没有发展的人际盲区。李仑存在主义团体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了解自己的舞台。
2013-7-28
闫锦稳
来源:https://www.liluntuanti.com/2022/08/10/李仑存在主义团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