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船长 (日更第124天)
01
很多作家谈及写作时,几乎都承认灵感这回事。但是对于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则众说纷纭。有有些说是神赋予的,有些说是天生的,还有些说是无意识产生的。例如:
1)明代剧作家汤显祖认为灵感来源神奇,是”自然之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可名状“。
2)金庸则认为灵感是天生的:”写作灵感是从哪里来的,我讲不出,我只能说,灵感是天生的。“
3)《成为作家》作者多萝西娅.布兰德则认为,创作灵感可以从无意识中产生,因而提倡清晨起床半梦半醒状态下写作。
对于三种观点,我觉得都有一定道理,因为灵感比较玄乎,难以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是跟人的潜意识有关系。如果要研究灵感,并且应用,我觉得最靠谱的是认为灵感是有方法可以训练铺抓出来的,例如利用无意识写作方法、卡片联想创造方法等。
02
关于灵感,《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表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
我觉得这个定义对我们很有启发性。这里面提到的一点,就是要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所以在创作中,要保持灵感源源不断,就必须要长期学习积累和实践。所以对抗灵感枯竭的唯一办法,就是把写作训练成每日固定的习惯模式,村上春树把这种模式称为“固定营业模式”,这也是他高产创作的重要秘诀。
从这个角度说,长期创作,就要有职业精神,创作和经营店铺或者任何一份工作都一样,都需要固定投入时间精力,固定习惯模式去进行。梁文道也曾说过:
“自己写东西那么多年,很多人都会问:你灵感怎么办?但你如果是职业的,你还讲灵感,那么你就完蛋了,就是你职业的人是没有资格讲灵感的。”
每天固定创作的作家很多,但他们依然可以保持高质量。例如村上春树每日创作十页纸(每页600字),郑渊洁每天创作6000字,林清玄每日创作3000字,包括其他高产作家,史蒂芬金、严歌苓等,都是一样。
所以,每天创作灵感不枯竭,我认为95%以上跟勤奋有相关,剩下5%可能就是天赋之类的影响。
这种勤奋,是为了保持创作的兴趣、欲望。例如,如果你养成每日创作习惯,哪怕只是简单的写作练习,你潜意识就会进入随时铺抓灵感的状态,这样你可能就会在生活中,铺抓到很多创作的灵感。
03
很多著名作家都有类似的经历,都会有类似见到某个场景、某个人物,突然激发了他们的灵感,让他们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故事出来。这种是被动激发灵感的方式。
例子一:J·K·罗琳谈灵感
比如《哈利·波特》故事最初的灵感,来自哪里呢?是在火车上诞生的。 当时,24岁的J·K·罗琳,在某次乘火车前往伦敦,无意中看到车窗外有一个瘦弱的黑发小男孩,打扮成巫师模样的,戴着眼镜,刚好冲着她微笑。
这一幕非常偶然,也很奇怪。J·K·罗琳就开始天马行空地想象:这个男孩是谁?他会有怎样的经历?为什么要打扮成巫师?他要做什么?… 于是,一个风靡全球的故事由此萌芽。
例子二:铁凝谈灵感
“十几年前我在韩国曾读到报纸上一则故事:一个年轻人的自行车坏了,他想扔掉再买辆新车。祖父对他说,你应该学着修一修自行车。年轻人对祖父说,如今谁还会自己修自行车啊。祖父说,如果你的什么东西坏了都是一扔了事,那么有一天你的脑子坏了你也要把脑子扔了吗?灵魂出了事你也要把灵魂一扔?这个朴素的故事引发我写了短篇小说《蝴蝶发笑》,我觉得那位韩国祖父和晚辈的对话其实涉及到现代人如何唤醒处理自身种种难处的能力,还有对进步或者是退化的困窘和疑惑。”
以上例子,是被动触发式的灵感涌现,不过前提一定是作者也是每天处于创作状态,刚好在某个时刻,遇到某个场景,把灵感触发出来了而已。
04
另外一些作家,很明显是采用主动方式去触发灵感,或者从过去经历中挖掘写作灵感。
例子一:乔治▪西默农谈灵感
多产的侦探小说家乔治▪西默农描述的构思过程:“在潜意识里,我可能总是想着两三个主题,这些想法不是小说、也不是关于小说的。我甚至从来没有想过它们可以被拿来用作小说的素材;更准确点儿说,它们是我记挂的事情。在开始创作一部小说的前两天,我会有意识地从这些想法中选择一个。但是在这之前,我常常先捕捉一些氛围……我可能会记起某一个春天,可能是在意大利的某个小镇上,或者是法国外省的某个地方,又或者是在亚利桑那州……然后,渐渐地,一个小世界会出现在脑海里,还有几个人物角色。在这些人物角色中,有一部分是我认识的,有一部分纯粹来自我的想象……然后,我之前的想法就会出现并且围着他们转。他们会和我有一样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那些人的——就是我小说的内容。”
例子二:马丁▪艾米斯谈灵感
马丁▪艾米斯这样描述他的经历:“写作就是纳博科夫所描述的悸动,作家的一次悸动、一个想法、一种顿悟。在这个阶段,作家想,我可以就此写一部小说……这个想法可能难以置信地细小——一个情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一个特定人物。比如,说到钱,我会想到一个在纽约努力制作一部电影的大块头胖家伙。就是这些。”
例子三:纳博科夫利用卡片激发创作灵感
“我现在发现索引卡片真的是进行写作的绝佳纸张,我并不从开头写起,一章接一章地写到结尾。我只是对画面上的空白进行填充,完成我脑海中相当清晰的拼图玩具,这儿取出一块,那儿取出一块,拼出一角天空,再拼出山水景物,再拼出 —— 我不知道,也许是喝得醉醺醺的猎手。”
1938 年,纳博科夫开始使用索引卡创作,卡片写作给他带来了全新创作体验,让他在此后的 39 年创作生涯中持续使用,成为他一生最爱的创作武器
例子四:村上春树利用回忆激发灵感
村上春树指出:“我认为回忆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它是一种燃料,燃烧自己并且温暖你。我的回忆就像一个柜子:柜子里面有很多抽屉。当我想回到15岁的时候,我打开某个抽屉就能看到自己在神户的少年时光。我可以闻到那时空气中的味道,可以触到那时脚下的土地,可以看到那时苍翠的树林。这就是我想写作的原因。”
05
当然,也有一部分作家,也充分利用了未知的潜意识部分——梦境。
例子:玛丽▪雪莱和她的小说《弗兰肯斯坦》
她在《弗兰肯斯坦》引言里描述的:“我躺在床上,睡不着觉,也说不上是在思考……眼睛闭着,但意识很清晰,我看到,我看到了那个脸色苍白的生命科学专业学生跪在他组装的那件东西的旁边,这个像人一样的可怕的幽灵伸了伸懒腰,然后,在神奇的发动机启动后,显出生命的迹象,笨拙地、半死不活地动了一下。它肯定是很可怕的……我万分恐惧地睁开(眼睛)。满脑子都是这个想法,一阵恐惧向我袭来,我想摆脱这恐怖的形象,赶紧回到现实中来……我几乎无法摆脱那可怕的魅影,它依然缠绕着我。我必须想点别的。我又开始想我那个鬼故事——那索然无味、不详的鬼故事!噢,我多么希望自己能相出一个让读者非常害怕的鬼故事,就如那夜我体验的恐惧一样!有个想法迅疾欢快地闪过,我找到它了!让我恐惧的也会让别人恐惧,我只需要把午夜缠着我的那个鬼怪描述出来就好。次日,我就宣布我想出了一个故事,那天我是这样开头的,‘那是11月的一个乏味的夜晚‘,梦醒后可怕的恐惧就这样被我一稿定了乾坤。”
06
总结
综上所述,创作肯定需要灵感,而灵感则来源于潜意识,对于如何激发灵感,要么采用被动方式等待灵感出现,例如经历某些深刻事情,或者见到某些特别人物场景;要么采用主动方式激发灵感,例如通过联想、梦境、回忆、卡片等方式。无论采用什么方式,前提都必须是要进入——随时创作状态。
所以我很认可《心灵写作》作者娜妲莉的一个观点,她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不是在写作的时候才是作家,而是随时随地都是一名作家,因为他从来都处于一种创作的状态,随时可能会铺抓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初稿:2019年7月15日 20:56:45-2019年7月15日 21:5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