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翻了一些针对尼采的个人生活的,关于精神分析的著作(作者是欧文•亚隆),突然发觉现实生活当中的尼采竟然与(书本当中)理想预期中的他相距甚远,具体的感受是十分复杂…
尼采的骄傲成就了他超现代的思想,而他的骄傲也迫使他在1889年精神病的爆发——因长期的处在与世隔绝的现实生活中,他的孤独最终令他陷入了精神分裂。现实生活中的他,对权利极其敏感——他憎恶他人给予的同情与帮助,这里所指的权利指作为个体人对自身权利的捍卫。这种对权利的极度敏感的心理需求导致了他成为了一个常人难以与其相处的人。
因为他的偏头痛,他辞去了在巴塞尔教职的机会,借着在欧洲遍访名医的机会四处旅行,尝试寻找一个缓解他病痛的地理气候并一边写作,他的双眼也在那时候近乎失明,而支撑着他日常生活开支的全部经济来源,是全靠着他在巴塞尔任职教授时的退职津贴,这里我们仅用我们有限的想象力便可得知,他后期的生活条件是相形见拙的,再加上他那足以使其疼到昏厥的偏头痛,需要用强刺激的迷幻药抑制疼痛的入侵,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完成了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强力意志与永恒轮回》。
尼采的思想留给了我们许多遐想的空间,在这样一个追求个人主义时代里,他的激情尖锐的思想就像查拉图斯特拉在下山时呐喊的那一刻…是的,统治还是被统治,是更乐意做狮子,还是更愿意做骆驼…强者道德与奴隶道德
这就是我爱的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