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意为:易水这个地方啊,是荆轲和燕太子丹当年分手的地方。那时,他俩一分手,荆轲那个难受啊,头发丝一挺,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无论是荆轲还是太子丹,如今早就不在了(都一千多年了,当然不在了),而这易水的水啊,还是像从前一样,拔凉拔凉滴。
不知大家怎么看,我觉得这首诗很怪。从诗题上看,这是骆宾王在易水写的一首送别之作,但他在诗里丝毫没有交代送的是谁,那人为什么离开,将到哪里去。他也没明说当时的心情,更没表现出惜别或祝福的意思;只是因易水而怀古,最后又回到了易水上。奇怪吧?
如果不看诗题,我说这首诗叫“易水怀古”,也不是不可以。既然你说是送别,可你又不按套路出牌,你要搞哪样啊,骆兄?
作为“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不可能不靠谱,所以,要想为他打圆场,这不得不从写作背景说起。
清人陈熙晋总结骆宾王的一生,说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宾王打从年轻时就混得不咋滴,最多也就当个小官。后来,他因为上书言事而获罪,最后因为写了《讨武曌檄》而被通缉,不得不夹着尾巴亡命天涯。)所谓“贡疏被愆”,指的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的身份,多次上书讽谏武后干政;媚娘岂是吃素的?一瞪眼,就给骆宾王安了个贪赃的罪名,收监大吉。
骆兄这小鞋穿得,那叫一个结实;谁让你多嘴来着。没瞧见年号吗,“仪凤”!李治取这个年号,说到底就是为了讨好武媚娘;或者说,这年号就是武媚娘自己取的。因为早在20多年前,媚娘就已经把持朝政了。骆兄敢当面数落当朝当权皇后,没被拉出去枪毙就不错了,坐个牢什么的,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
更便宜的是,第二年秋,国家大赦,骆兄竟神奇地出狱了!(估计当时也没人把他当盆菜)
出狱后,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不久就辞职了,并写下“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越绝书》:楚王手持太阿宝剑指挥战斗,解了三年被围困之苦。《史记》:韩国贵族张良雇佣壮士,以大型铁椎投掷秦始皇的车驾。)存什么楚?报谁的韩?其实就是想搞掉幕后的武后,恢复李氏大唐的实名制统治。可见,骆兄是铁了心地和媚娘杠上了。
辞职后的骆宾王,四处游荡,不知怎滴,就来到了河北,结交了一些同志(怀着共同志向的人)。同志们分工不同,难免朝聚夕散,送别到易水时,骆兄想想当时的大环境,再想想自己的志向,又想想同志间的革命情谊,最后想想易水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于是乎,骆兄就吟诗一首,名曰:《易水送人一绝》!
如此一捋,就清晰了吧。与其说,这诗是骆兄为朋友送别,不如说是为同志壮行。
你看哈,虽说骆兄和那位友人志同道合,但当时毕竟还是武后掌权,总不能明目张胆地说,“哥们儿,你去吧,为了咱们的‘倒武’大业,去努力吧!”
倘若骆宾王说得如此直白,万一被有心人听了,转身告了个密,好,二进宫吧您呐。
话不能明说,但又不能不说,那怎么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说“同志,这里就是当年燕丹送荆轲去刺秦的地方啊!当时悲壮一别,和现在多么相似,都是为了伟大的事业啊!”
这样说没毛病吧?
没毛病!
除了自己人,谁能听出这位友人肩负着和“刺秦”一样的大业?就算旁人觉察了异样,那又怎样?我老骆这是在怀古!站在易水旁不缅怀一下燕丹、荆轲,那还是中国人吗?更何况都是送别,借用一下不行吗?又不是蹭你家WIFI,叨叨啥?!
不过,当年荆轲刺秦,可是个失败案例啊,以此来比喻目前的“倒武”大业,实在是不吉利啊,好尴尬!
没关系,骆兄要传达的是精神。所以,他接着就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是告诉同志:“虽然,当年荆轲把事儿办砸了,但都过去了。我们要吸取的,是他那凛然千古的决绝和信心。那份誓死不移的信念,就如同这流淌了千年的易水一样,冷冽如故。”
同志听完,自然是心领神会,备受鼓舞,慷慨上路。旁人听了,就算是吹破毛细血管,也找不出瑕疵。
完美!打完,收工。
这样看来,就不觉得这首送别诗突兀了吧。而且也解释了诗中对友人的名字和行程只字未提的原因。
我用这样的套路去诠释这首诗,大家是不是有打我的冲动?呵呵。
说实在的,这首诗就算只是单纯的送别诗,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这首诗在格调和气势上,完胜当时文坛流行的“六朝余韵”。而且,诗的字里行间,虽不提眼前的离别,却满是离别的苦楚和悲壮,很带劲。(全靠典故加持)
这里稍稍提一下骆宾王及其同志们的“倒武”大业:
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