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羡慕高智商的聪明人,羡慕任何问题都难不倒、吓不住的超级boss。所以但凡有一点上进心的人就开始不停地读书学道理,渴望能有一个良方治好自己的拖延症、空想症,让自己一下子变得聪明和有智慧。
我们得到过许多非常实用的忠告,比如从广面的适合所有人的道理“每天进步一点点,坚持带来大改变”“不去做,然并卵”,到具体的各种学习方法、行为准则,甚至可以详细到每天每段时间的安排。
这些简单可行的道理让人心动,兴奋之余开始跃跃欲试。本来开始的时候发现真的简单易行,但为何最后还是有很多人做到一半就无法再坚持下去了了呢?
这其中的原因很多种,今天只讨论其一:学了不少,却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先来看看经常发生的一件事情:每当有重大事件发生或比较棘手的问题被他人解决时,作为旁观者,我们都喜欢马上进行评议:
“早就知道那样做不行,迟早会出问题的。你看果然是吧!”
“原来这样就行啊!我也会的,怎么就没想到呢?”
这时我们再回忆一下我们学到的许多道理,是不是有很多是你早就明白但无法总结成像你看到的这样简单明了呢?或者很多根本就是你习以为常却从未想到要去总结一下的?
孔子说“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习惯了学习,学习别人的事迹,学习别人的精神,学习别人总结的经验,然后便如公式一样一条条往自己身上套,因为这样确实很快速便捷,一旦稍见成效便感觉找到了捷径,更加依赖于各种学习。
这样看来不停学习的确是受益无穷的。但不要忘记另外一句至理名言“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姑且不去讨论这句话的真实意义,单从一个例子来理解一下:随着智能化不断推进,无纸办公的目标几乎就要完全实现,为何却在这时发出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声音?为何出现了风靡全国字的读书认字栏目?
同理,不停地看似主动学习实则被动地等待经验道理的行为会使我们的大脑丧失主动思考能力。中国古代就有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认知,就是说帮助别人要从根本上去帮助,而不是让被帮助的人染上依赖症。
那么要怎么授人以渔,不让积极的学习者染上依赖症呢?那就是教会他们主动思考。我们听过许多要主动思考的忠告,也学过许多主动思考的方法,但效果不佳。因为真正运用思考改变自己人生的人还是少数,不停地搜寻道理把别人的总结作为治世良方的还是多数。
简单些来说,思考就是大脑对接受的信息内容进行加工。举个例子:
加入行动营后,我们从最开始的每日打卡,到后来开通微信公众号,开通简书,再后来一部分人又开通了今日头条或大鱼号等其他平台;这中间一部分人又加入了另外的一些行动营;到现在为止,有些人据说已经开始知识变现,有些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有些人还在盲目地四下搜寻学习平台,还有些人已经消失不见。
为什么同时进入的行动营,结果却如此大相径庭呢?抛却天赋这一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其他呢?当然是在于观察思考的主动与被动了。
如果你会主动思考,那么当老师讲出很多方法的时候你就会仔细分析,从中挑选出对你适用的加以练习;如果你只是被动地接受,那你很可能就会把有道理的都去尝试一遍,除了感觉累以为恐怕毫无收获。
这便是一个初级思考。而知道深度思考的人会进一步去想,这些适合我的能为我提供多少帮助、那些不适合我的如果进行刻意练习是不是对我更有帮助?
而进行思考的关键前提是,你得知道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还是行动营为例,想要提高写作水平的人会坚持打卡,并非常认真;想要知识变现的人会关心各个平台的奖励法则和变现技巧;而一部分只想着要超越自己的人很可能学到了单纯的奋斗方法,从而开创自己的事业新途。
所以,思考就是从一句话、一件事开始,训练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