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的背后
《教育的情调》是一本能一口气翻完的书。教育学著作能寓金玉良言于故事中,在故事的演绎中逻辑推理,将大言要义予以清晰浅显地标注,似有“大隐隐于市”的高深玄妙,又有“清溪白石出”的通灵剔透。在前七章中,讲述的是教师和孩子们的关系,由看见和看到牵连出教育背后应该注意的情感和理智,以关注孩子的成长出发,思考教育应该需要有什么样的立足点。
老师“看到”孩子
如何去看,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存在的方式。如何看孩子,看到什么,取决于我们和这个孩子的关系。
例1.有一个孩子在跳绳,不同身份的人,看到的不一样。
路人:看到一个孩子,一根绳子和一场游戏,也许会回忆童年,感受遗憾。
老师:看到那个独特的孩子,她的成绩最好,但用孩童的快乐为代价赢得母亲的欢心;她有情绪,紧张,像行军;她在社交上,孤独、渴望被接受,但又以竞争为标准。
父母:用父亲和母亲的眼光,看待和照料、养育孩子,是一种天性。
老师看孩子,是以教育学的方式,关心各方面。
他观察、尊重、保护、理解孩子,看到独特的个体,看到正在自我塑造和成长的人。他保持一定距离地用心照看着孩子。
但是,也有老师是以抽象方式思考和谈论孩子,把他们分门别类,筛选、衡量和管理,忽视了独特性,只关注共性。
比如面对注意力缺陷障碍,只用具体的技术方法、疗法对付孩子,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放弃。
孩子“看到”老师“在……”
例2.两个老师,分别对待想分享、交流的孩子
A老师太忙了,对想跟自己交流的孩子视而不见,没有注意和回应,孩子放弃了。她就像孩子推开的那扇沉重的门,让孩子很吃力。
她是没有教徒的教长,没有进行真正的“家访”。
B老师则是站在门口,亲热地跟孩子握手、和蔼地打招呼。
注意到孩子的书,她表示极大的兴趣,孩子的眼中充满快乐和希望。放学时,老师还会握手,给予每个孩子恰如其分的评价,赋予这一天意义。
这样的微笑、道别,老师感受、回应着孩子,在接触和沟通中,共同创造和分享这段时空,体现人与人之间关系与位置的基调。
老师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孩子重视。她带着责任感在“看”,全身心(手势、眼神等)“在”。
“看到”,孩子是靠身心体验,老师是否把他们当做存在着的、独立的、在成长中的人。可惜,老师经常忽视一些安静、“好相处”的孩子。
例3.老师与一个有对抗倾向的学生
学生有醒目、突出的穿着、形象,言行中流露不想配合,不想读书的状态。
老师进行观察,发觉他有意让自己与众不同,挑战权威。
她没有用权力压制他,而是用轻松、幽默的言行与他交流,有适当的距离,又表现了理解和尊重。
教育的敏感与机智,是一门技巧,更是“即兴、临场的反应能力”,需要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它不可直接描述,但是可以用小故事来表现。
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什么是教育?”“什么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引导?”让师生关系,形成教育学的关系。
我们所谓的互相“看到”,需要观察、理解,充满热情地全身心投入,去体验“看”,也要身心合一,做好示范,融于身心的“体知”。
怀了宝宝的准妈妈,会训练自己,训练身体,为了母爱接受训练,开始关注孩子。而有了学生的老师,会用老师的眼光去读书、去感知,像山水景物的情调一样,有所变化,将来做出机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