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
书的开篇写了两个孤独的人——阿米莉亚与A.J.费克里。艾米三十一岁仍旧单身,她妈妈喜欢将小说视为害她找不到真正的男人的罪魁祸首,艾米不敢苟同,乐观的她持着“跟一个情不投意不合的人过日子倒不如一个人过得好”的想法。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大龄女青年”,单身的她们有个别称——“剩女”(事实上,我极不愿意使用这样的词汇)。大龄、单身,组合在一起似乎就成了莫大的罪恶。在找对象这件事上,长辈们总是最心急的,“都老大不小了,还不快点嫁出去”“不年轻了别那么挑剔”“再不结婚就成老姑婆了”之类不绝于耳,相亲啊逼婚啊来势汹汹,令人不堪其苦。结婚,是人生大事,有人只求完成,有人要求延续。既是将其视为终身之事,必然不可大意。不将就,便是一种富有仪式感的心灵认定,并非高傲与挑三拣四。年龄大又如何?岂不知天行有常,人人皆要老去。面容不再年轻本就是自然规律,能保持心态年轻那才是了不起的事。忽然就想到三毛的那句“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如果年轻只属于谈恋爱与结婚,而我连对象都没有,那么,我不曾拥有这样的年轻。然而我眼中的年轻并非如此狭隘的定义,所以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因为我一定会努力创造待我老去时不悔的人生。
无独有偶,A.J.也是一个孤独的人。中年丧妻,痛苦至极。爱妻妮可的离去,犹如带走了他所有的元气,他又一个人了。他深深明白“找到一个跟你阅读兴趣相同的人又何其难得啊”,而现在,新的销售代表艾米带来哈维的死讯,他失去了这种“难得”。我始终忘不了A.J.得知消息那晚在地下室折叠纸箱的一幕,他不断地“用刀割,压平,摞起来”,反复机械的动作,沉浸于回忆与思考。读至此处,悲伤盘郁于心。人对于逝者的思念,透过这孤独的种种,变得更加缠绵,或者说,人的孤独,于思念逝者时的种种,变得更加忧伤。好的小说对于情绪的把握总是那么自然而然。孤独足够深刻,幸福当得美好。无人为孤岛,一书一世界。一次偶然,一本《迟暮花开》,两个孤独的人几年后神奇地再次相交,打开了新的世界。婚礼上,年轻女作家再次出现,化身新娘朋友,为他们诵读了一段文字:
“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遇到他(她)。你会被爱,因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孤单。你会选择不再孤单下去。”(节选自《迟暮花开》利昂·弗里德曼)
这段文字出自这对新人共同喜爱的书《迟暮花开》。很遗憾没有番外来展现此书全貌,不过就作为一个故事的一个起点、一个交点或一个象征而言,《迟暮花开》当得起线索了。好的事物值得期许,值得花时间,出发,向前,带上心中的美好祈愿上路,走着走着,途中自有花开。就像丧偶的A.J.,就像大龄单身的艾米,开始也许没有那么愉快,敢于重新出发,走着走着,就有了兴趣相投,就有了一生相守。
除了爱情,除了书籍,这本书关于人性的刻画也令人耳目一新。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这本书所写之人与真实世界一样,人人都是好坏参半,比如花心的丹尼尔,他能写出极好的文字;比如好女人伊斯梅,她却曾暗自拿走一本贵重的书。好坏并非仅仅是道德判断,也许,一念之间,一切便已尘埃落定。
最令我感叹的就是这个故事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人与书之间的际遇。《岛上书店》很吸引人的一点就是所有人都与书店连结,每个故事都与书有关。改变与救赎,这是书本带给人类的礼物。相较于书本自身的精彩内容与深刻主题,私以为在恰当的人生时刻遇上一本合适的书是更重要的事。也就是说,在对的时间出现,是极其重要的,一如张爱玲出书那样,成名得刚刚好。《迟暮花开》最初令A.J.嗤之以鼻,遇到它时,他是一个想念亡妻的鳏夫,二十一个月的时间并未让他走出丧妻之痛。对此时的他而言,最糟糕的莫过于鳏夫矫揉造作的回忆录。后来,A.J.收养了玛雅,与玛雅建立了连结,情感转移作用下,忙于父亲角色的他重新注入了元气,心中满是浓浓爱意。时隔四年,当他重新拿起它时,终于有勇气直视那些回忆与想念,《迟暮花开》终究是触动了他。更重要的是这种触动,成就了他另一段情缘,不至于孤苦一生。是的,失去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还回来。这是人与书之间的际遇,也是人与人之间的际遇,时间是幕后的庄主。除了A.J.与艾米,A.J.与玛雅,还有伊斯梅与兰比亚斯,他们的相遇相知乃至相爱,就是彼此的救赎。想到自己和小二,自小在一个村庄长大一起读书却彼此不熟悉,直到十一二岁一下成了好朋友。此后分别六年,只靠书信联系,再相见时竟能毫无隔阂,仅凭一句话就能从韶关奔赴中山一起住一起工作。还有小玉也是,偌大的大学校园,因了大二的一次出游,就结下了志同道合的缘分。
爱人难寻,知己难得。人与人之间,哪种形式的相处最为惬意呢?答案自然是千千万万,只要是你的唯一,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答案。最后,就用本书扉页的诗句作结,愿你我在心中种下爱,爱自己,爱他人,爱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