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韩素静老师《做温暖的“老班”》,其中一篇《教育,切莫忽视学生的感受》特别引人思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词语就总结出世间万物在一年四季中的生长规律。冬至预示着一年中天寒地冻的时候到了,预示着万事万物要以“藏”为主了。可有一年的冬至,在某知名学校校园内,却出现了一个和季节绝不相称的场景——300多名师生在操场集体练字一个半小时。当看到这一场面的瞬间,我的第一个疑问就是:孩子们冷不冷啊?这疑问,是源于一个教育者的角色,但似乎更源于一个母亲的角色。因为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教育,而是现场和自己的孩子年龄相近的孩子。
韩老师说:教育是母性的,应该是柔软的、温暖的,但那天的一幕竟然是这样生冷。当然,有展示肯定有“牺牲”,参观者的到来和介人,一定会打破课堂的隐秘性,打乱课堂的正常性。但是,让孩子在天寒地冻的季节在操场坐一个多小时,这样的牺牲是否太大了?当学校做出这项决定时,是否想到这几个同题:这样的方式合适吗?运用这样的方式,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有没有更好的、更合理的、更科学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如果多问几个为什么,那天,孩子们也许就会坐在教室内,让参观者随时推开每间教室的门进行参观学习了吧?
我也想到了我们昨天的课堂。马老师接到资助中心要到学校捐赠的时候,报告校长。校长赶紧让把下午劳技课上的打扫卫生变成了抓紧打扫卫生,主任布置每班出十人停课打扫。切不论吃过早饭才打扫的卫生是否用重新打扫,单是这种积极配合检查的姿态让学生如何看?如何想?没多大一会儿,资助中心又不逗我们玩了,去了他乡。真的不知孩子们会咋想?或许他们已司空见惯了吧。
其是,我认为: 教育,是一场养成!要先考虑孩子们的感知,更要考虑这样的行为会给孩子们留下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