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群中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教师教育指导用书,可等我拿到书翻开读了前几页之后,便感觉这其实是一本家长教育图书,里面更多的是科学育儿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小事,列举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人人是老师,事事是教案,处处是学校”的“微教育”观点。这一观点贯穿全书,道理虽浅显易懂,但感悟深刻,不仅语言风趣幽默,还有很强的趣味性、思辨性、可读性。每每读几页我就不舍得往下读了,总想着翻回来再细细品味一下,恐怕这很好的理念不能内化于心,以至于到现在这本书我才读了将近一半。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感触最深,“作为父母,教育孩子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因为父母和孩子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在对孩子进行输入。不光是父母,孩子接触的一切,爷爷奶奶、电视媒体、餐桌、游乐场等,所有时间、所有地方、所有事情,都在对孩子进行‘输入’。所以,如果希望孩子未来能够更好地‘输出’,成为一个阳光、积极、祥顺、感恩、善良的人,就需要把好‘输入’这道关。”可以看到作者朱晓平把教育比作输入和输出了,有怎样的输入就有怎样的输出。
自从看到这一比喻,我在陪伴孩子时,时时刻刻都能想到这句话,当孩子自己玩着我准备摸手机时,当我想要开电视时,当我烦躁想大声呵斥时,当我在外与人交谈时,当我手握垃圾想着该放何处时……我想这也正是验证了书中朱晓平老师所说的教育无处不在,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要求孩子怎样怎样去做,而忽略了自己言行中的“微教育”。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要好好学习,可是家长又有多少时间在学习;我们告诉孩子要少玩游戏,可是家长们又有多少时间抱着手机;我们告诉孩子要赶紧写作业别磨蹭,可是家长们在做事的时候又总在说等一下……换而言之就是一味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输出”,而从未考虑过自身有没有做到正确的“输入”。朱老师在书中讲到,父母说的再多,不如做给孩子看,因为孩子对行为的模仿远远超过对道理的理解。我想我们平时所说的“言传身教”一词便是这一理论的最佳诠释,这一理论也让我更好的理解了“言传身教”这一词,从而有信心更好的践行这一理论。
为人妻两年,为人母八个月,两次角色的转变,一直让我有焦虑不安的感觉。读《微教育》之余,我同时还翻阅了林青贤老师的《幸福,从接纳开始》,两本书难易程度不同,内容侧重方面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这本书中“花不开,蜜蜂不会来”、“不要试图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等观念,与《微教育》中不谋而合,结合来读,促进了我对两本书的理解,读哪一本都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一本书读完很快,读懂很容易,重要的是我们要在阅读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践行,并愿意按照认同的教育方式加以修缮,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体悟成长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