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别爱去菜市场,喜欢看看摸摸那些新鲜的蔬果,仿佛可以从它们身上,采集日月精华,让人心情舒展。买好回家后,炒前准备工序也是我非常喜欢的,特别是洗菜的时候,流水从手上到蔬果,让长期远离泥土的我们,经由这手上的菜,触摸到了这丰美厚重的生命之源。
我常常在洗菜的时候,会听诗经,几乎是每次。于是,蔬菜、土地、古民诗,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日常组合。每每在此时,我都感觉很平静,而这平静,无形,无功,无目的。
我将这称之为“日常感”,日常感就是没有感觉,没有感觉是最能长久的。
人生有起伏,喜怒哀乐也是必须的,但这些情绪都不可久居其中,而之所以能感觉到各种情绪,也是因为日常感的反托。
当人们感觉到健康时,大多也是因健康受损。从这个角度来说,日常的无感,其实已经是一种拥有。
南方的主食是米饭,细细品味,是淡淡香甜回甘的。但是每餐都吃,自是没了味道。可如果一餐只有菜没有米饭,那这餐饭也会吃得不美满。如果一连三天没有吃米饭,便会十分想念。
“米饭”对于中国人,不仅仅是生命所需,也是精神所需。它是数千年来的农业文明里的像征。由一粒种子种在田里,慢慢长出秧苗,慢慢结出谷子,最后平平淡淡地端到我们的手里。这过程中,饱含了风雨和辛苦,却不像花儿般,展现着绚丽。我们需要它,就像需要生命的稳定感。
古哲人讲的“中庸”,大概也有这层意思。不是没有主见,不是随波逐流,不是沉默的大多数。而是像一碗米饭一样,它曾经历生命的风雨,见识日月的光华,却呈现出最“无味”。
日常感,便也是在感受人生的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