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正面管教》第五章当心逻辑后果
17/21【13/88】
5.1 当心逻辑后果
孩子们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对应错误概念:为了让孩子们做得更好,就得先让他们感觉更糟(惩罚)。我们容易把惩罚包装成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给孩子们提供了绝好的学习机会,逻辑后果大多数情况不要用。原因如下:
1)在某些时候,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室恰当的、有帮助的、有效的。
2)逻辑后果室家庭和学校最为广泛使用的方法。
3)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对孩子的作用可以是尊重性的、鼓励性的,然而却经常被误用或未被充分利用。
5.2 自然后果(决定你自己要做什么,没有大人干预)
不宜采用自然后果的情况。
1、当孩子处于危险中的时候;
2、需要花时间训练的时候;
3、当自然后果会影响到其他人的权利时;
4、当孩子的行为结果在孩子看来不是什么问题时,自然后果就不会有效。
5.3 逻辑后果
逻辑后果不同于自然后果,它要求一个大人/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班会上介入。
逻辑后果的四个R准则
1.相关 2.尊重 3.合理 4.预先告知
相关是指后果必须是与行为相关的;
尊重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而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
合理是指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的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
预先告知就是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如果遗漏任何一个,孩子的感受就可能是愤恨、报复、反叛、退缩(第一章的4个R) 。
逻辑后果的目的是为了停止不良行为并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为了报复而给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逻辑后果的另一个名称是转移孩子的行为。
转移孩子的行为
当一个逻辑后果能将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
孩子们捣蛋时,要让他们感觉更好时,而不是惩罚让他们感到不舒服时,才能改善行为,因此可以把他们的不良行为转化为有贡献的行为(擦黑板,帮助讲课)
当孩子试探规则时,事情在变得好起来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坏。在孩子试探的过程中,保持和善而坚定是有困难的,但却是有效的。
只要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将本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揽过去,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特权=责任 (拥有玩具室一种特权,对应责任室照料好玩具)丧失责任=丧失特权
拥有玩具是一种特权,与这个特权相伴,随的责任是照料好玩具。不接受照料玩具的责任的逻辑后果显然就是失去拥有玩具这个特权。
逻辑后果以外的行为或许更有效,比如开一次家庭会议,关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孩子的行为后果,设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请求孩子的帮助,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决定你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以尊重孩子的态度执行决定,拥抱、帮助孩子,发现他们的选择会带来的后果而不是强加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