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一个月前第一次参加新手课,永澄老师提到了RSQC模型。
我当时满脸茫然。
后来雨悦发了一篇永澄老师写的RSQC模型的文章(原文见:永澄:一个模型解决目标达成中的纠结问题),我阅读之后的感觉,就和当时在《结构力思维》第一课里,听到解决“把200ml水放进100ml容量的杯子里”的思维方法一样,身体颤了几下。
好震撼,于是又花了半小时让自己颤了几次。
12月初,和小伙伴李宇在杭州做培训,聊天时我就说起了RSQC模型。
这回是我朋友满脸茫然。
我说,我们来试着分析一件事情吧。比如……
分析一下我一直没有完成的WEO花式绕桩考级规则
WEO轮滑考级已经推动三年了,其中的花式绕桩考级迟迟未动,没有想出合适的评分办法:太专业了不适合推广,太不专业又失去权威感。
今年11月在广州培训时,受李宇启发,一个新的评分思路出现了,经初步测试,效果不错。把这个评分思路书面化时,又卡在了一些细节问题上。
两周过去了,规则仍然只有几行字。
现在用RSQC模型看一下这个任务的情况。
R(范围):花式绕桩A段1-4级
S(进度):完成天数未定
Q(质量):完成效果未定
C(成本):我1个人的时间
李宇一脸的若有所思。
我继续说,如果我以“先完成再迭代”为目标,把进度定为3天,那完成的规则就没办法太细致,只能是一个基本版,但可以拿出来让团队商量了。
如果我要直接拿出一个很完善的版本,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进度就不太好定了,也许2周,也许一个月,这段时间偏偏挺忙的,那没准要拖到春节前……要想加快进度,就得有更多人和我一起花更多时间……
李宇现在已经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了。
他跃跃欲试。
他说,我来分析自己要学英语这件事
R(范围):包括我的英语发音,单词量,听力和口语表达
S(进度):比方说半年
Q(质量):比如说,可以跟外国人面对面进行流利的沟通
C(成本):学费,和工作日每天路上的2小时
我说,你现在发音相对糟糕,基本词汇量低。你的老师也说,你需要专门花2-3个月来纠正发音。在保持高质量的前提下,你的进度和成本可能需要做调整。
他说,我主要在上下班的路上边开车边学外语,但没办法在公司和家里学。我还可以投入更多学费,参加更好的课程。
我猜测道,那你在执行一段时间,核对学习进度以后,可能会发现,你很难在半年内达成你的目标。你会因此焦虑,这种感觉不但影响你的学习效果,还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其他方面,是么?
他点头称是,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感到自己有进步,但进度不足以让我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目标,可是我要做的事情又很多,我有时就有点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我问,现在在这个模型下,你知道你要怎么调整了么?
他说,我要调整进度,把它放宽到2年。
我问,感觉如何?
他说,这个RSQC很有用。
我阴险地笑笑,伸出手,很好,来,2499元。
他满脸问号:……啊?
我说,你听到的课程内容,虽然难免缩水,可毕竟省了一年的时间,这个价钱不算贵吧。
……李宇翻倒在床上,不贵不贵,我赚大了,朋友一生一起走。
当时和李宇在说RSQC模型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在成本问题上有点困惑:
在永澄老师原来的RSQC四元素关系表上,进度无论加快或减慢,成本都是提高。
昨晚在群里和药山老师就这个问题讨论了好一会,后来得到了夜光巴比的确认,那张四元素关系表上,确实存在错误,不过当时没来得及修改。
而且夜光巴比还把范围、进度、质量和成本的关系,进一步提炼成两句话:
1. 成本以外的三个元素,彼此成反比
2. 这三个元素,都跟成本成正比
如下图所示:
实在是精炼。
很感谢两位老师,药山和夜光巴比,给我的帮助。
更让我开心的是:
讨论的时候,忽然之间就感觉到自己对思维模型的认识升级了。
之前对思维模型没有概念,在课上第一次听到永澄老师提起,我也想在一年时间里学习3-5个思维模型,我觉得这样在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
而现在,我意识到,其实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思考模型来分析,会得到不同的认知结果。这些结果相互之间是互补的,这会让我看问题更全面,更周到。
当然,我现在要做的,是用这个思维模型去对更多的任务进行分析。相信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轻笑三声为庆祝!
大狼,写于2018.12.11 |
---|